Quantcast
Channel: 比特客栈的文艺复兴
Viewing all 11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动画笔记 Rev.20150412

$
0
0

marisa-machine

(credit: 会帆)

只是一些新番的笔记,仅此而已。

如果你通过它发现一些有趣的作品,很好。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深呼吸,放松,我们看动画的角度不同。

不要浪费时间,尝试说服我或者他人,你的角度有多高明。

这个世界上,这个国度里,有太多值得做的事情,在互联网上讨论怎么看动画才正确,不是其中之一。

冬季新番,感想补白

1月新番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简短写几句送别它们。

纯洁的玛利亚

今年我追看的少数作品,《纯洁的玛利亚》的亮点在于它对历史的切片透视。

英法战争并不是本作的主旋律,而是僵持不下的状态,影响角色思维与行动的背景设定。

历史上的英雄与帝王,也不过是台词一笔带过的配角,因为民众关心的并不是他们,而是自己的生计。

就在这么世俗的舞台上,制作组描绘了一位与历史格格不入的女巫,一心想着守护她土地上的和平。

在多数观众陌生的历史里,节选一些小人物与轶事,讲述一套观众能理解的“和平主义”,大概就是本作的奇妙之处。

不喜欢这套?

还有从头至尾都缺乏节操的使魔,对贞操和信仰有洁癖的天使,以及为了生计与野心什么都干的人类。

总有一种适合你。

ΛLDNOΛH.ZERO

好歹是完结了,再长一点都不知道怎么编了。

现在回看,倒退的政治、落后的思维、自满的军队……从最初开始,火星人就是在蛇吞象。

但这部作品谈的,不是火星与地球的恩怨,甚至不是那个变成地球光环的月亮。

这是无敌男人的表演与精分男人的挣扎。

最后的结果?

无敌男人依旧孤独,精分男人依旧忧伤,他们的救星,被配角NTR。

这年头单机拥抱着一起突入大气层都不能算告白了,谁还敢相信爱?

无头骑士异闻录

《黑客帝国》第二部的结局记得吗?就是尼奥和史密斯一起被救的场景。

2003年我坐在电影院里,和身边的女生们面面相觑,这集搞了啥?我怎么一下子全忘了?

你看,观众的记忆是很糟糕的,如果作品不在最后给我们一个震撼人心或感人肺腑的结局,我们忘记剧情的概率是很高的。

对于《无头骑士异闻录》这种假装无厘头的群像剧,如果在最后是搞阴谋的人被搞更大阴谋的人捅了一刀,搞聚众的人被搞网络聚众的人捅了一笔。

我会无法理解这一季到底铺垫了啥。

要说的话,大概是不让一些人的角色定位变化,这池袋闹剧就写不下去了吧?

偶像大师 灰姑娘女孩

这是偶像文化的胜利,这是大师系列的胜利,但归根到底,这是灰姑娘运营团队的胜利。

或许《灰姑娘女孩》不是最好的标题,毕竟这么多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没有一部的剧情是“灰姑娘很富裕,送王子水晶鞋还包邮”。

但谁在意?

成长是P同志学会了给未央同志打“观众人数不多”的预防针。

变化是兰子同志学会了日常会话拯救操劳过度的美波同志。

福利是灰姑娘女孩完场后的裸足……等等,你的意思是,王子是足控?

346 Pro不是765 Pro,但对于喜欢偶像大师的人来说,他们随时准备着入股1111 Pro。

幸腹涂鸦

本季最切贴的作品名,《幸腹涂鸦》讲述一位孤独的美食家如何遇上她的美食伴侣。

没有山珍海味,不需要米其林(还是吃了一次“三颗星”的中华料理),家常烹调,糟糕吃相,只与姬友分享。

喜欢百合吗?

我也喜欢,炒肉片的味道不错。

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本作对各色丝袜与下体拍摄的执着,我已经深刻体会到。

如果你没在看本作的时候发出蜡笔小新的“嘿嘿嘿”笑声,我觉得就像吃拉面时不发出声响一样,对制作者不够尊敬。

话说回来,我不知道这部作品会让女性观众怎么看阿宅,当然,我是假设看这部作品的女性观众不是阿宅。

你说,如果不是阿宅,谁会一边看这渣男作恶,一边羡慕的想“咱怎么没机会”?

白箱

你还没看?不要浪费时间读我的笔记了,去看吧。

顺便一提,我喜欢的不是白箱描述了多少动画业的裹脚布,而是它多么完美的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以及展示了从业者的积极态度。

冬番小结

冬季新番我有看的就这么多,其他作品都被我判断为“有空再看”吧,但实际上是即便有空也不会去看。

各位有啥同好或推荐就留言说吧。

春季新番,预览进行中

4月动画大多只能用摸不着头脑来形容。

或许我终于脱离了初/高中生的水平,不再理解他们的核心文化。

但更可能的理由是,我不再像当年般,专注思考、仔细推敲、尝试理解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的政策是,如果一部作品吸引了我看第二集,并且感觉不错,我会写些预览。

血界战线

说白了,第二集的ED一出来,我就知道自己对这片抱有期待了。

如果按照第一集的势头,这年头遭遇不幸的动画少年多了去了,我没事干才看你挣扎呢。

但很明显《血界战线》继承了作者内藤泰弘《枪神Trigun》动画版的神韵,没有忘记观众在意的是与众不同的装酷与欢笑。

即便结尾的歌名是sugar song and bitter step,我仍希望剧情会像UNISON SQUARE GARDEN唱的那样,轻松而欢快,不乏和平主义的说教。

TBC


正版动画的审查陷阱

$
0
0

marisa beetle

(credit: maco_illust)

这是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事情。

这是一个正在成为常态的事情。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对策的事情。

下文是我对当前正版放送自我审查的取样分析,与我个人比较悲观的一些推测。

TL;DR

我的结论如下——

  • 视频站当前的自我审查,是商业运作上的避嫌。
  • 自我审查的界限模糊,说明正版动画仍面对不清晰的审查壁垒。

  • 审查陷阱将用户推向非法渠道。

  • 缺乏分级制度的中国,无法兼容日本动画的内容尺度。

自我审查

仅仅是我知道的审查例子里——

  1. 《血界戦線》从最初的直译《血界战线》,更名为《幻界战线》。放送内容有删减,尤其是战斗中出现怪物被肢解的动作场面。
  2. 《魔法少女奈叶ViVid》,女主角与养母们入浴的场景被后期添加了白雾。

  3. 《食戟之灵》,角色进食了难吃的鱿鱼之后,幻想触手缠绕身体的场面被黑屏替换。

  4. 《Punch Line》,因为剧情围绕主角通过看内衣获得超能力,而至今未能放送。

本季还有其他作品遭遇同样的删减或黑屏处理,有心人可以进一步调查,在此不逐一列举。

尺度较大的作品,例如《High School DxD》系列,基本处在被禁播、禁传的状态。

还有更多曾经通过审核、正版放送的作品,也被悄悄下架(无论是审查部门明确列出的,还是视频站自主下架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审查监管,视频站在引进和自审内容上,明显谨慎很多。

这不是好事吗?

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缺乏公开、明确的指引,真正可以判断内容是否“过界”的,只有受过培训的审查员。

这就把本来属于观众的选择权,移送到了视频站手中。而视频站能做的,就是去迎合审查要求,尽可能避嫌。

换而言之,只有在审查条例真正符合观众需求的时候,这种制度才可能有实效。

移动壁垒

当前审查的支持方,常有如下观点——

  • 日本深夜动画并不是为儿童制作的,自然也不适合向全网播放。
  • 保护未成年人是首要事项,网络视频的审查不应落后于电视,不应有双重标准。

  • 许多日本动画都涉及色情暴力的内容,本来就应该限制网站引入。

面对合情合理的观点,我们不妨来做些逆向思维——

  1. 我们知道,不少曾经通过审核的作品被下架了。
  2. 假如它们真的不符合标准,那最初让它们上架的审核机制就是不适合的。

  3.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最初的审核机制是什么。

  4. 现在,这个机制被另一个我们不清楚的审核机制给替代了。

  5. 我们又从何判断,新的审核制度,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需求?

答案是模糊的。

这种零标准的删减,这种拍脑袋的审查,这种没通过公众讨论与业界协调的政策,制造了更多的混乱。

只要我们还处在“领导发话、立马执行、不计代价”的状态里,我们就无法从文化审查的陷阱中走出来。

对于动画正版化而言,最大的陷阱,是缺乏竞争力。

非法渠道

几十年反盗版的历史告诉我们两条真理——

  • 正如水会流向低处,你无法用DRM或法律,堵住人们选择更便利的途径。
  • 战胜盗版的唯一手段,是让你的产品比盗版更易用、更好用。

提供正版动画的网站,面对来自三方的竞争——

  1. 其他正版渠道。
  2. 非法在线播放。

  3. 非法下载。

不明确的审查机制,削弱了正版动画的的竞争力。

试想想,假如有简单易用的免费渠道。谁愿意看延迟播放、内容不全、加插广告的版本呢?

我们甚至可以说,糟糕的审查机制,活生生把用户推向盗版。

如果你需要一个好的例子,请看iTunes在中国的尴尬,以及版权堪忧的云音乐和虾米的流行。

很明显,我们需要解决“保护未成年”和“服务观众”的矛盾。

分级制度

虽说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做选择的时点。

现实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些特色,很可能是与中国当前的主流文化、社会道德乃至审查条例,格格不入的。

没有恰当的、宽容的、多方合作的审查制度,这些外来文化,只能选择转入地下,谋求苟存。

把创意扼杀在摇篮中,让文化凋谢于含苞时,这就是缺乏分级制度的危害。

作为几届ACG调查的主导者,我对现状一直持着乐观的态度。

但最近一连串的事件,让我不得不更悲观的推测未来——

  1. 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日本动画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阻力。
  2. 没有分级制度,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删减内容,甚至避免引进“有风险”的作品。

  3. 没有明确指引,自审无法到达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观赏性。

  4. 形成儿童没保护好,观众被排挤掉的双输局面。

这还是假设政策并没有偏向培养国内文化产业,没有故意排斥外来文化产品。

否则又是另一幅不堪设想的情景。

后话

或许你认为去掉点色情暴力的镜头不算什么,这是篇杞人忧天的文章。

但历史告诉我们,删减与自审是个滑坡,一旦滑下去了,再爬上来是很困难的事情……

事到如今,我们能做的事情不多。

悲观得说,和GFW/GC一样,我们只能无奈的看着事情变得更糟。

但我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在此希望,正版放送的业内人们,不要放弃为观众争取选择权的任务。

这不仅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也是为你们自身的生存,争取更大的空间。

不要让中国输在文化包容的比拼中。

包容,将成为中国更进一步的最主要动力。

完。

理论多有不足,欢迎赐教。原文markdown见github

Notes on using OS X 10.11’s new Chinese font: PingFang (苹方/萍方)

$
0
0

marisa borrowing books

(credit: grouse01)

Let’s talk about the new, aptly named font from Apple.

What’s this about?

OS X 10.11, aka El Capitan, comes with a new system font for Chinese users, named PingFang, it includes 6 weights for both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glyphs. The same font also appear on iOS 9 as the default UI font, though Apple didn’t mention it explicitly.

How to get it?

If you are in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costs 99 USD a year), then you can get them now at their developer resource site, otherwise you can wait for the public beta to come out in July or wait longer for the public release this fall (a free upgrade like previous release).

Or you can get PingFang.ttc from your developer friends, though you are probably violating its font license one way or another, but I am not a lawyer so freedom to you.

What’s it good for?

  1. More and distinctive font weights are a welcome change, given previous default Heiti only offer 2 weights and its medium weight just doesn’t cut it when you need proper bold text.
  2. Better design in general, Heiti had been the default font for a long time and its appearance, especially on the web, is subpar at best.
  3. One more choice for Chinese fonts, when it comes to iOS Safari, Heiti used to be our only choice, now there is pleasing alternative, should you need a font that works better with Latin letters.

How to use it?

If you are on iOS 9 or OS X 10.11, it’s already there. Otherwise install PingFang.ttc via Font Book.

Note that you won’t be able to see it appearing in the Font Book, why? Because its actual name is .PingFang + SC/TC, the leading dot signify itself as a system fallback font, hence Font Book is not giving us its preview.

You can find them under ~/Library/Fonts with manual install, otherwise it’s likely under /System/Library/Fonts/, but see Apple KB for better explanation.

Windows users

Making font works cross-platform is the Holy Grail of font conversion, especially for fonts designed with only OS X in mind.

Because Apple and Microsoft can’t agree on a standard for TrueType, There are 2 different ways to set font tables for ttf (TrueType/OpenType) and ttc (TrueType Collection), so you need some conversion tools to make PingFang.ttc work on Windows.

  1. To unpack TrueType Collection into TrueType files for individual font weight, use this ttc2ttf python port.
  2. Now to get Windows compatible TrueType files, use CrossFont, it’s a commercial ware but comes with free trial. I would love to see an open source alternative that requires minimal setup to get this conversion done. I tried FontForge scripting with simple Open/Generate but didn’t see a way to set them to use Windows compatible font tables.
  3. Lastly but optionally, if you somehow want to subset PingFang and embed it on a webpage, note that you should change its fsType, aka Embedding Protection flag to 0, for it to work on browsers like Internet Explorer. Using ttembed-js you can easily achieve that, but this is very likely a violation of font license.

On the web

While PingFang (苹方/萍方) is the new default for OS X and iOS UI, Safari still default to Heiti on the web, presumably to maintain backward compatibility. However, as a developer you can make use it today.

The simple way: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sans-serif;

The complex-but-give-you-more-control way:

font-family: ".PingFang SC", sans-serif;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500;
    src: local(".PingFang-SC-Medium");
}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400;
    src: local(".PingFang-SC-Regular");
}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300;
    src: local(".PingFang-SC-Light");
}

Using tools like CharacterMap and opentype.js font inspector you can figure out more about PingFang. But as a tip postScriptName under naming table is usually your safe bet for a cross-platform css font name.

Live demo

With PingFang installed or using OS X 10.11 / iOS 9, visit https://mai3.me/, our main content will be using PingFang.

Let me (@bitinn) know if there is anything amiss.

Markdown source and license for this article is on Github, originally written as a gist

夏季动画笔记 Rev.20150727

$
0
0

marisa note

(credit: YuJuP)

转眼间,又到了这个时节

那个店长谈自己看了啥新番,旅客谈为啥店长没品味的时节。

就像每个村子都有它祭献的喜好,蔬果、家畜、乃至萌妹与正太。比特客栈的祭献,就是店长去扫雷,用一口老血,竖起迎风招展的小红旗,写下警示后人的小数字。

那么,让我们从四角开盘派vs中心开盘派的战争开始。

夏季新番

本季新番,被不少观众描述为「缺乏强者,多头混战」,我觉得是颇为准确的总结;这个7月呈现了久违的「战国」形势,谁也没有制胜法宝。

说起战国,来看看本季作品都盘踞着什么领地好了。

六花的勇者

或许我没有理解《六花的勇者》的亮点,因为直到第3集前,我都认为这作品需要比我年轻十岁的观众才能看懂。

仅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六花的勇者》无论是2D还是3D的画面都很不够看,甚至让我觉得它比业界的技术落后了几年。

然而本作网络放送的观看数并没有大幅缩水,主观数字推翻了客观事实,这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吗?

直到第三集,我终于从主角们飘忽的个性中找到了一点认同感:主角的奸诈不仅仅是年轻气盛,而是颇有点太公望风格的「善意谎言」。

也许《六花的勇者》里所有角色的设定都比动画前两集所展现的要深刻(如果你不在意剧透的话:维基百科)。但观众又不是先知,他们怎么知道的?哪来这么多原作党员?

我对本作的初评是:画面乏善可陈,角色塑造缓慢,故事开局平淡的作品。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它的收视率。久违的封神影子和原创的英文字体是我预料之外的亮点。

和歌子酒

「关于吃的动画还不够多吗」是我的疑问。上季度开始的几部作品还没完结吧?

但把日本社会人的宵夜文化浓缩到美食动画中的《和歌子酒》,颇有观察价值。不到三分钟的作品,其针对人群也很明确,就是繁忙的工薪阶层。

我对本作的初评:就当是泽城旁白的日本居酒屋美食节目好了。亮点是每集标题都是食物名字,以及制作组虽然叫Office但和微软没关系。

噬神者

游戏改编、ufotable制作、维基百科页面上的人物故事和世界设定写得比游戏系统和开发历史详细。

上述均为我担忧这部动画质量的因素。

尽管近年人气高涨,ufotable在我眼中一直是3D场景与特效的小能手,不是2D动画的领先者。假如吉卜力到皮克斯是两个极端,在我心中ufotable可能更接近后者。

《噬神者》也不例外,与其说ufotable想制作一部动画,不如说ufotable想测试他们能把2D弄得多像3D。

但为什么?从3D到2D的理由很明确,自由度与成本控制

从2D到3D?说实话我想不到什么好理由。或许当所有的人物都像3D了,在战斗和远景时替换个3D模型,观众也就难以分辨了。我无法推测这样做会给非战斗画面带来多大负担,从《噬神者》前两集人物动作的帧数看,似乎颇大。

或许ufotable有一套大幅度降低成本的上色与后期系统?使得它能花更多时间在动作场景上?《噬神者》前两集未能说服我,制作力量似乎放在伪装3D模型了。

我对本作的初评:有这么日系的游戏剧本作为参考,我对本作的故事不抱幻想。以假乱真、违反常理的2D伪装3D技术倒是值得一看,我只是不清楚这种伪装的优势在哪。

赤发白雪姬

我读得少女漫画不多,你不要骗我。《赤发白雪姬》除了不会到处找人打昆特牌以外,和Witcher的主角有啥区别吗?

好吧,白雪姬到第二集还没和其他角色有床戏,她所在的国家君主也没被刺杀,这些是区别……

但她矫健的身手、高超的药学、善良的性格,倒是颇有Geralt的风范。

或许这一切都是烟雾弹,只为掩护她和他要放的闪光弹。也罢,只要在这之前白雪同志能来点智取俊男、猛叔、君主、富豪的故事,我就当新世纪的样板戏看了。

我对本作的初评:Bones也是敬业,少女漫也能整出动作片的桥段。本片的主要作用,是刷新我脑中「少女漫」的三观。

百万偶像

「偶像动画这么多,是时候出个关于偶像文化的动画了」,我认为这是本作存在的理由之一。

另一个理由,是已经有不少作品把「偶像是如何炼成」的故事说得圆滑了;那么「粉丝是如何煮成」的故事里,也该隐藏着一段佳话才对。

再一个理由,用真实的视角描述二次元文化的参与者乃至从业者,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白箱》的成功、观众的大龄化,毫无疑问将激发更多制作组与投资人的思维。

《百万偶像》不过是每集5分钟不到的作品,但它的前三集,却准确的描述了偶像文化的观众冲突、信徒转化与业界分层。这种效率,是TV动画无法效仿的,也是短片特色的合理运用。

我对本作的初评:本作不会有偶像动画的光鲜作画与火爆人气,但它有让我上维基百科弄懂major debut里的major是啥意思的能力。

OVERLORD

当年轻俊俏的英雄泛滥,网游动画的旋律也需要修正主义。

《OVERLORD》前两集谈得就是这套:地下城主是如何体恤部下、如何热爱世界、如何称职敬业。

不过我觉得,「好人魔王」并不是《OVERLORD》的主要卖点,也不是它与普通网游动画的主要区别——只要网游角色背后的人还是正常的社会人,它就不是真正的魔王。

本作的最大特色,恰恰在于它本质上是款单机游戏。

难道不是吗?整个世界只剩一名玩家,其他角色均为符合它们对应属性的NPC。即便《OVERLORD》是史上最庞大的虚拟世界,也不过是人与机器的孤单舞蹈。

想到这里,不禁觉得《OVERLORD》有些悲伤。当现实玩家纷纷离开,主角变为和NPC交流时,我们如何判断这一切不是他自己的妄想?

我对本作的初评:这是一部谈角色扮演的动画。任务、等级和装备,只是舞台道具和角色台词的一部分。我的疑问是,有多少观众会对「救世英雄、美人相伴」以外的角色扮演感兴趣?

那就是声优

《那就是声优》这标题颇有意思,或许是中文博大精深的错,但我觉得它暗示了作品的场景与受众。

这不是面向声优从业者的赞歌,而是面向动画爱好者的科普。就像别人问路,你指着目标大楼说:「你看,那就是」。

如我上文所述,2015年仿佛是业界科普年。《那就是声优》的动画化,也是赶上了这个风口。

本作的乐趣,和通过高塔上的望远镜瞭望城市一样,即便看不清每一个细节,观众也为能听到这个行业的偏门信息而兴奋。例如第三集前辈说的,电台节目最大的禁句不是黄段子或商业秘密,而是「不知道」和「没兴趣」这类无法接话的回答。

我对本作的评价:实际上是部四格搞笑漫画,附带一些业界豆知识。

魔物娘相伴的日常

生肖都能出动画,人鱼都能出动画,再搞部人兽动画也没问题吧?

不是我有多喜欢人兽的故事,而是《魔物娘相伴的日常》前两集超出了我的期待。哈耳庇厄没手拿不稳甜筒这种奇怪的「种族歧视」笑话……

或许正因为我没看过几部人兽的作品,包括著名的《美女与野兽》和《寄生兽》,才觉得这片的梗有意思?只看过《笨蛋测验召唤兽》的我阅历不足,深表歉意。

我对本作的评价:今年唯一一部让我笑出来的正统后宫片,虽然觉得自己走向了什么奇怪的深渊。

干物妹小埋

对比产生美,《干物妹小埋》卖得药就是「小埋的任性与可爱」混合「小哥的纵容与母爱」。

仔细想想,这还真是不错的中性动画商法:小哥集男主属性、慈母属性、妹控属性于一身,总有一种口味适合你。

至于小埋的设定,我称之为「妹系围城」:有妹的人想出去,无妹的人想进来。但无论如何,大家心中都有那美好而虚幻的妹妹:一个梦想,各自表述而已。

我对本作的评价:幻想与幻灭的距离并不远,不要点破他人妹控的幻想,正如我不会点破你巨乳双马尾倒贴型兄控的幻想。

GANGSTA

「不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不是无头骑士。

《GANGSTA》看起来像个舞台剧,一片街道,两位俊男,三大势力;为了欧美硬汉电影里常见的那套价值观,为了展示人性与社会堕落的碰撞,为了逆境生存,演绎着一场与世隔绝的戏。

在欧美,这类作品的卖点很明确,武器、女人和正义感。做过火了,偶尔还要被平权运动者批评「物化女性」。

在日本,这类作品通常还附带一点东方的柔情,导致女性观众比男性观众更擅长衍生出额外的收看价值。

无论如何,《GANGSTA》是一部比本季大多数新番要成人化的作品(特指故事构成,不是服务桥段),这是它闪光的主要原因。

我对本作的评价:故事展开值得期待,虽然两集看下来我对它会有什么主线故事仍无头绪。或许仅仅看男主们的居委会解决街道邻里纠纷,也是一种乐趣。

学园孤岛

丧尸作品的本质,我个人理解为「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困境」。说难听点,假如观众是鱼,丧尸作品的主线总是那块扭动的鱼饵和暗藏的鱼钩。

这也是我不大感冒丧尸作品的理由,因为这类作品的切入点并不多;观众看片的期待不是「会发生什么」,而是「会怎样发生」。

尽管《学园孤岛》选了一个欺骗性的开局,我认为它难逃丧尸作品的规律。

至于日常生活的和谐,我有种通过新闻联播获取正能量的感觉。

我对本作的评价:如果让我选择看还是玩丧尸类作品,我会选择后者。至少在垃圾一般的选项中,我有种能控制大局的错觉。

乱步奇谭

设计一个少女说是正太的变格侦探片。

但与其说是侦探片,不如说是犯罪心理片——正常人都是如出一辙的单调色,变态者却是五花八门的全彩色。

看到「乱步」就以为有推理战的我,确实有把「芒果洗面奶」当成「芒果奶」喝下去的感觉。

和传统的推理作品不同,本作的证据和推理都是附属品;「动机」反而成为掌上明珠,有主角的待遇。

或许这片需要有一定美学修养的人才能理解,就像剧中可爱的男孩子那样:懂得女装的美感、懂得椅子的美感、懂得犯罪的美感。

我对本作的评价:如果你和我一样,期待作品发出智商挑战,请记得这部作品比较喜欢挑战下限。

青春×机关枪

画一个美男说是淑女的生存游戏片。

但与其说是生存游戏片,不如说是变相基情片。

更糟糕的是,基佬也罢,咱们的男主角(不是女主角的那个男主角)似乎还附带男子主义——能同时说出「我的团队不要女性」,又给自己的团队起名「玩具枪枪」。

或许在首集女主角打个气枪就把店面给拆了的那一刻起,我就不该对本作的自洽性有任何期待。

我对本作的评价:青春不足,搞基未满,生存无道。

城下町的蒲公英

可能是本季最难猜出作品内容的标题,是什么少女漫?要不就是什么百合片?

结果却是超能力家族在搞AKB总选举,字面意义上的「能力」与「选举」——能力都是瞬间移动、重力控制等热血作品的常见技能,选举胜者的奖品则是成为小镇的君王……

不明所以?的确就是不明所以。两集过后,只有一股虚弱的「不想大热门长女胜出」的暗涌有成为主线的潜质。

假如这是一部讲述少女逐渐摆脱自己软弱性格的作品,似乎又扯得太远……

所以我对本作的评价:本季最需要声优豚属性才能看下去的作品。附送香菜、爱衣、小仓唯……

潮与虎

《潮与虎》对于少年漫画的影响,大概不亚于《超级马里奥兄弟》对平台类游戏的影响。

我对本作的评价:历史文物之一,但对于未能在原作时代看到作品的人而言,情怀的战斗力是有限的。就像《超级马里奥》也随着时代变迁,仅仅是更高清的《超级马里奥兄弟》,无法获得当年的口碑与名誉。

若叶少女

在四格漫画、少女日常、废萌王道的巅峰上,有你、有我、还有《若叶少女》。

若你要我简介这部作品的精彩故事,我可以昂首挺胸的回答——没啥可说的。

若你要我盘点这部作品的脱线桥段,我可以完美的归纳总结——全部都是。

若你要我描述这部作品的神奇之处,我会说是OP结束前的4人风车自转。

我对本作的评价:这是8分钟的大脑放松,看看世界上,还有如此多比自己逗逼的角色,幸福的生活着。

GATE 奇幻自卫队

人算不如天算,《奇幻自卫队》正巧赶上了日本自卫队出国的好时机。

放下显而易见的政治捏它不说,本作前三集的走向,似乎对跨时代与空间的战争背景并不感冒。反而更愿意花时间描述自卫队是如何在异世界亲民,以及列强如何虎视眈眈异世界的资源。

虽然《奇幻自卫队》的主线是阿宅军人与各种异世界文化交流,但看维基百科介绍,似乎又混入了一堆政治相关的话题,大有「飞龙怪兽不过如此,还是老美中俄可怕」的风范。

我对本作的评价:我搞不懂这门的打开方式,只能说看着现代科技摧毁古代兵器有种《文明》系列的快感。

监狱学园

理论上,这是一部我应该喜欢的作品。同样是段子漫,久米田的一系列作品,从改造绝望女子落无一不是我的爱好。

与此同时,《监狱学园》的声优选择也在我的好球区内:无论男女都是业界精英,演出能力一流不说,还都是节操沦丧的人。

到底为什么,我却无法在本作前两集,获得其他作品的快感呢?

我把它总结为「段子过敏症」。简答解释,就是段子触发了体内的笑点压制神经,使得本来好笑的场景与行为变成了「不过如此」,附带杉田智和的面部表情。

或许是我对放尿、抖M的段子不甚感冒。或许是我早已见识过声优黄段子的实力。或许是我认为作品里的男性作为「变态」的代表太对不起现实中的变态。

总之,我无法爱上这部无论男女老少都动机不纯的缺乏矜持与含蓄的作品。

我对本作的评价:电波不对,就像拿蓝牙连接WIFI一样,纵有丰胸美臀长腿女高中生,也是撸不起的。

教室☆危机

在所有我能想象的「教室危机」中,类似希腊的债务重组危机,大概是概率最低的选项。

然而丸户史明和名不见经传的制作组Lay-duce选择了「企业重组」作为原创动画的噱头,不知是自信还是自爆。

我唯一能确认的,是作为一名社会人,一名在大企业争取过员工福利的人,一名与投资人打交道的创业人,感受到了《教室☆危机》的真实。

问题是,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还有空看新番?

用动画的手段表现人间的真实,没什么不好。但我不认为《教室☆危机》是部通俗的作品,这是它最大的弊病。

我对本作的评价:希望本作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切奇迹都需要从绝境开始,或许三集之后,才是这部几乎与教室无关的作品的发光时刻。

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

抱歉,我不会把这部作品称为「黄段子学生会」,因为我脑中早已有更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作为一部戏弄审查底线的动画,《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的黄段子,远比我们熟悉的SYD要简单粗暴。

号称只能说3分钟黄段子的本作,要消音的部分似乎比无时无刻在说隐晦黄段子的SYD还多。

话说回来,挑战审查有效吗?本作的主角们不好说;倒是走在正版引进审查悬崖上的国内视频站,吸引了比本季任何作品都要高的点击量。

下流梗的热门,似乎在说,扫黄胜利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恰恰是被保护的花朵自身……

哎?这么一说,《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还真是颇为写实的作品。

我对本作的评价:Godspeed!虽然不是最有创意的黄段子,却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低俗片。毕竟我中二的时代,也对着词典里的missionary position傻笑半天。

Charlotte

本季的另一部原创大戏,来自麻枝准和制作组P.A. Works。

说实话,要算创作旧账的话,我个人并不买大魔王的帐。至少,我认为「生离死别」的催泪,并不是什么特别有趣的手法。

但Key毕竟见证了视觉小说走向多元化,而麻枝准也是业界罕有的多面手。所以他们与「不管你剧情怎么样,动画交给我们有保障」的P.A. Works联合,总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实际情况呢?《Charlotte》是部比我想象中要有趣的作品,至少在设定上,我觉得已有足够的点子可以尝试。

不过我依旧对作品的主线表示怀疑,看前三集的铺垫,感觉后面的菜不会太好下咽——高中生特殊能力预防组?这么甜的东西能打吗?

我对本作的评价:已经很久没视觉小说系的创作者能颠覆大家对这块领域的成见了,我希望本作能尝试一下。

补充与小结

或许旅客会问,不是还有「XXXX」是新番吗?难道店长没看?

恰恰相反,这些作品,正因为店长看了也没感想、或者看了之后满脑恶意,才选择不写这些作品的。

再说了,人要善良,为什么要打破喜欢《XXXX》的旅客的梦想呢?难道所有视频网站都正版引进了那部作品的事实,不能说明它的伟大?

marisa shoes

(credit: awa)

本季新番Top 5(不包含次季作品)

  • 赤发白雪姬(或许我真有叫少女心的东西)
  • 干物妹小埋(此方匮乏症导致需要摄取宅妹文化)
  • GANGSTA(在众多主线不明确的作品中,我好看这部)
  • 若叶少女(只要8分钟的神经放松)
  • Charlotte(这是对PA投的信任票)

我想说,没有哪一季让我对自己的选项如此没底。估计看各大社区的投票与排名,也是多头垄断,没有哪部新番会有绝对优势。

大概只有试看上述20多部作品,找到你自己喜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Peace

(markdown source on github)

奇迹、魔法与客栈更新都是存在的

$
0
0

touhou-typemoon

(credit: kaiza)

标题捏它以外,其实我不是合格的小圆饭,毕竟我只忠于某位普通的魔法使。

时值年末圣诞,给大家带来久违的动画盘点,是客栈的本分。

So, hello there, I am back.

marisa-uber

(credit: yuli)

秋季新番小回顾

如果旅客您是第一次阅读客栈的新番评测,很抱歉的提醒您,本季是日本动画在中国久违的冰川期。

没有霸主、没有黑马,有的是几十条不咸不淡的冻鳗。

你不信我没关系,我们还有播放数据:2015年秋季不仅是近三年同期网络播放量最低的一季,也是两年来的新低。

尽管国内播放量与日本BD/DVD销量连正相关都谈不上,现状还是让人心寒。

如果您是客栈的老顾客。嘿,别担心,矮子里总有高的,瘦子里总有胖的,咸鱼里总有生猛的。

传颂之物:虚伪的假面

作为有十年新番评测经验、兼AQUAPLUS早期爱好者的店长,自然对坊间戏称为「真实的泡澡」的本作——

一无所知。

不要问我为什么,反正我既没碰原作游戏也没碰初代动画。客栈有记录的评测开始于2006年秋季,无从考证我当时的选片依据。

但这部续作我还是看下来了。很神奇,毫无准备的我,看不懂的剧情基本发生在澡堂。

所幸澡堂还有其他可以关注的内容,咳。

应该说,《传颂之物:虚伪的假面》是部非常传统的游戏改编动画。

它更照顾玩家而非观众的心情。

这个决策,直接导致动画的剧情发展慢得出奇,还有一堆不带解释的前作捏他。

「观众老爷,你也不是小孩子了,看不懂不会上网查?」

深夜动画有这种创作态度,我是敬佩的。

对于制作公司WHITE FOX而言,本作的历史意义,或许大于商业意义。因为正是负责《传颂之物》初代动画的那群人,一起成立了WHITE FOX。

与其说这是游戏的深夜宣传片,不如说这是老玩家与制作组共同的情结。

推荐指数:3/5。为了证明自己还能看懂剧情片,我自愿观看角色们泡澡。但我不敢担保本作会给旅客你带来同样的欢笑。

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孤儿

越成功的系列,越难从它的惯性中脱逃。

对于高达而言,是如何在宇宙世纪与其他系列的饭丝白刃战中,寻找新作的门道。

最后贸易条约与人口贩子接了《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孤儿》的锅。

你以为地球经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贸易条约,这种「新殖民主义」就会消失?

你以为人类科技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口贩卖,这种「现代化奴役」就会消失?

人类都学会相互体谅了,还要高达做什么?

但在高达世界深究政治哲学似乎与在地下城寻找邂逅一样搞错了什么。

我更愿意把上述设定看作限制宇宙战斗规模的缰绳,专注个体描写的契机。

艰苦求生的宇宙老鼠遇上了火星独立运动的馅饼。

在我看来,这是很纯粹的反奴役挣扎。王侯将相、大国碰撞、星球存亡,对于小人物而言,不过是遥远的景象。

本作的优势,大概就是它通俗易懂的卖相。

推荐指数:4/5。我不懂高达,具体的说,我不了解模型、机设与日升的传统文化。好在,我看得懂有勇有谋的兄弟动画,不限于海尔与葫芦娃。

marisa-magic

(credit: kamiya tomoe)

Concrete Revolutio 超人幻想

这一刻,我有点怀念依赖字幕组的动画生活。

在《绝望先生》的年代,我们有字幕组的备注,解释剧中历史捏他。

如今我们只能自食其力,到日本热心阿宅整理的维基上查。

然后你会发现,《超人幻想》不仅是对怪兽特摄的脑洞,还有对日本历史的盘点。

说实话,我没理由怀疑这对制作出《大江户火箭》与《UN-GO》的导演剧作组合的想象能力。

但挑战《凉宫春日》系列的剧情编排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何况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凉宫系列明摆着玩脱了。

这过山车坐着挺过瘾,却多少让人提心吊胆。

俗话说,一个优秀的设计,不该让用户感到自己愚蠢。

那一部优秀的动画,到底应该考验什么智商?

推荐指数:4/5。设定繁琐、剧情穿插的作品,总免不了设问与解答。我观看本作的动力,大概是希望理解ED的画面都在暗示啥。

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

下联是「柯南小子的身边藏着案件」,横批是「无证女法医 vs 非法小学生」。

对血腥无爱的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观看这部作品,结论是没问题,因为它围绕人体生理学展开,而非尸体解剖学。

我期待本作的生理知识比朋友圈的养生建议准确些。

推理质量,终归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我的感觉是,在打脸的本格推理系中,依靠专业知识量而非生活常识量所做的推理,其巴掌还是比较温柔的。

何况《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满足了柯南系观众缺乏的微量元素——

姐控情结、弟控情结、大小姐情结与男管家情结。

换而言之,这是部把小兰的黑带与唠叨,和新一的推理与乱跑,相互交换的作品。

推荐指数:3/5。对于推理爱好者而言,算是不糟的作品。对于想被樱子小姐踩在脚下的观众而言,这是……

重装武器

什么叫做过度关心?

  • 当Office助手向你提太多操作建议。
  • 当动画角色向观众作太多剧情解释。

《重装武器》,从炸药安置、偷袭路线到性骚扰女上司都用台词描述得一清二楚的动画,毫无疑问属于此列。

大量白开水般的台词,是对观众年龄与智商的一种假设(至于是乐观还是悲观,留给你判断)。

有趣的是,我不记得在同作者的《魔法禁书目录》系列感受过这种程度的婆妈。

但和多数Office用户一样,我最终忍受了被当作小学生的关爱。

在我眼中,这是部讽刺人类点错科技树的反乌托邦片。你看看你,都造出了什么漏洞百出的兵器?

推荐指数:2/5。网络舆论没错,本作值得观赏的「Heavy Objects」,在战争以外的地方。

touhou-dual

(credit: uu uu zan)

泡面番的逆袭

本季最大特色,是迷你番组质量的相对提升,在半小时番组普遍疲软的时代。颇有3A大作疲劳、独立游戏崛起的即视感。

  • 《小森同学拒绝不了》:来自《关于完全听不懂老公在说什么的事》作者的又一部四格漫画,把场景从家庭移到校园。并没有《不懂老公》的工薪阶层适应性,但作为学生调侃的娱乐性不错。
  • 《动画锻炼EX》:运动锻炼有很多种方式,本作不仅通过字面意义上的软妹介绍了很多种,还通过拍摄技术诱导观众做另外几种。

  • 《骇客娃娃》:一个宅新闻App的宣传动画片,为什么比App本身做得更好?根据我去年使用该App体验的人工智能与推荐精度,本作几位角色的智商定位也是准得让人哭笑不得。等等啊,制作组的意思是,再烂的算法,也能用卖萌来粉刷吗?

不能算新番的作品

  • 《野良神 ARAGOTO》:坚持「神也可以穷得租不起房、帅得交不到友」的战略方针五十年不动摇。

  • 《K RETURN OF KINGS》:不理解一个设定你会困扰,不理解两个设定你会烦躁,不理解十个设定你会放弃治疗。

  • 《终物语》:一样的台词量,一样的故事节奏,再也无法回到最初接触《物语》系列时的我。

动画版看得不多却敢有观点的作品

  • 《一拳超人》:在重制漫画与动画改编之间任意选择吧,它们的临场感几乎一样强。

  • 《阿松》:作者赤塚不二夫是个风云人物,毫无疑问。但要我猜,临终遗言是「胸部」的他,也难以挑战本作节操沦丧的角色。

  • 《全部成为F》:如果你相信这是部正统推理作品,你就是本作最大的受害者。

小结

没有到达5分的新作,是我对本季作品的整体看法。或许旅客你看得很欢,但我期待明年会有更多全垒打。

marisa-present

(credit: piyokichi)

客栈年度十佳作品评选

今年日子所剩无几,就把十佳新番评选一并完成吧。

(值得强调:这个规定使得我们默认放弃续季作品。)

结果分别是——

  • 第十位《若叶少女》:今年最佳迷你番组,只用泡面的时间,击败多数占用半小时的搞笑番。如果「把家里的固话子机当成移动电话坐在公园等约会对象」都不好笑,这世上欢乐的东西也就所剩无几了。
  • 第九位《GANGSTA》:非常直白的黑帮动作片。横向比较的话,它的打斗、台词、服务都不是今年最佳。本作的亮点,在于舞台与氛围令人信服。

  • 第八位《奇幻自卫队》:恐怕没有哪部作品,更深入的展示了日本阿宅对自卫队的期待。但我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我也是依赖本作满足自己「科技炮轰奇幻」的脑洞。

  • 第七位《幸腹涂鸦》:日本动画业美化吃货的巅峰之作。旅客你可能会说,不是还有好多美食家?我的回答:那是因为你没见过盛开在美食之上的少女百合花。

  • 第六位《教室危机》:将校园动画常见的「废部」剧情拍成新花的实验作品。尽管它最终被市场抛弃、销量惨不忍睹,它对商业文化的刻画,还是比我看过的任何动画都要细致。

  • 第五位《城下町的蒲公英》:看似常见的超能力动画,却有不平常的剧情构想。不管你是萌豚还是声豚,这部四格漫改编的喜剧不会让你失望。

  • 第四位《血界战线》:今年没有作品能在耍酷与搞笑的战场上赢过本作。如果有,它会被本作的战斗场面与真情流露击败。若非最后一集的延误,它会是今年表现最稳定的佳作。

  • 第三位《纯洁的玛利亚》:一部完美平衡了节操掉落与人物刻画的作品。如果你只看一部有关百年战争和女巫狩猎的中世纪动画,让她成为你的选择。

  • 第二位《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偶像动画的起承转合,早已没有半点秘密——制作组总不能用Bad End把作品的销量毁掉。这时制作一部激动人心的过山车就变得尤其重要,本作的起伏超出了我的期待。

  • 第一位《吹响!上低音号》:若非《凉宫春日》系列先入为主,我会说这是京都动画历史上最好的作品,它重燃了我对京阿尼的爱。

marisa-alt

(credit: yatsu)

补白的话

本来还想推荐点Steam游戏什么的,但本文的写作耗时早已超过我能承受的程度了,只得下回分解。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2016年我们有缘再见。

Peace out.

(本文的Markdown版可在Github上找到

冬季新番观后感

$
0
0

marisa-2016

(credit: fujino)

本文基于真人真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观看新番的方式。

但说到自我折磨的扫雷技巧,毫无疑问,客栈持有一个让绝大多数人退缩的专利技术。

下面我们要开源这套使用多年的流程,希望它能帮助你投身扫雷的光荣事业。

客栈的评测流程 (circa 2006)

  1. 所有作品必须看并且只看前三集。
  2. 前两集可以任意时间与顺序收看,但必须在观后记下本集关键词,重复直到所有作品都看过两集。

  3. 在观看任意一部作品的第三集后,必须写下该作品的评测,否则不得观看任何其他作品。

  4. 重复直到完成本季扫雷,然后在三个月之后重复。

2016年冬季新番,我们久违的尝试了这个流程。

它至少耗时:24 * 3 * 24 / 60 = 28.8小时。这还不包括写作时间。

事后回顾,我们只有一句忠告。

「Don’t try this at home.」

TV新番

从前有座灵剑山

preview-01

说得好听是「适者生存」、说得难听是「南桔北枳」。

Nico生放送评价垫底、官方Twitter账号关注度垫底,不能动摇《从前有座灵剑山》的中国市场反应。

通过多平台播放与原作影响力,《灵剑山》拿下了本季国内网络播放量第一的宝座。

不仅如此,《灵剑山》仅用5集,就超越了独播的《野良神》、《K》与《铁血的孤儿》的总播放量。

或许你会不服气,心想评价自分高下。

那也得看你参考哪个平台。

Bangumi上,的确《灵剑山》评分接近本季最低。反观豆瓣,本作已经比多数游戏改编高分。

更有趣的数据:如果你搜索微博,就会发现评价本作的人,多数并不顶着二次元头像。

所谓盲人摸象,我们只能猜想以下几个可能性:

  • 「好动画」在中国市场的定义不同。
  • 特定情况下,日本动画制作公司可以牺牲BD与DVD销量。

  • 人们相信的数据并不总是反映真相。

我们对《从前有座灵剑山》的评价是:说多了伤感情,姑且算作网络文化战胜动画文化吧。

梦幻之星Online2

preview-02

寒风凛冽,在评分谷底陪伴《灵剑山》取暖的,是《梦幻之星Online2》。

虽非原作玩家,我们好歹看过足够多《PSO2》游戏截图,知道里面充满衣着暴露的萝莉角色和对着屏幕瞎舔女儿的「父亲们」。

然后你看看《梦幻之星Online2》的动画,「学生会反抗学校强权,暗地煽动学生玩网游」?

老板,我们点的福娃福娃的萝莉呢?

直到第三集,作品还在欺骗观众,把小镇人民一个个逼成了《PSO2》玩家:

  • 不是普通玩家,而是角色扮演服务器上的骨灰玩家。
  • 不是陌生的骨灰玩家,而是你暗恋的妹子和你熟悉的基友都是骨灰玩家。

太假了!《全境封锁》的E3视频都没这么假!

如此看来,《梦幻之星》的致命弱点,就是制作组挑了个连他们自己都不信的童话故事。

我们对《梦幻之星Online2》的评价是:说谎先打草稿是传统美德。

神圣之门

preview-03

如果《梦幻之星》是网游的痴心妄想,《神圣之门》就是手游的自我膨胀。

首先我们要不客气说,「实现愿望」和「科幻大门」是日本动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99%是短信骗子,1%是伟大安妮。

《神圣之门》也不例外,不仅有一群往门上死磕的年轻人,还有一叠不怕观众噎着的剧本。

老前辈说,饭要一口一口吃:

  • 还没解释清楚雨中少年与萧敬腾有什么关系。
  • 还没解释清楚冰块泡面是不是日清的新产品。

怎么就谈「打开神圣之门」了呢?

反而是在《神圣之门》剧情慢下来的时候、旁白嘴被堵住的时候、描写角色故事的时候,我们才看到本作罕见的光芒。

我们对《神圣之门》的评价是:OP设计点亮期待,正片编排浇灭希望。

幸运&逻辑

preview-04

日本动画的精彩在于,它能在《神圣之门》的灰色世界玩中二对白,也能在《幸运&逻辑》的粉色世界谈难民问题。

等等,什么难民问题?

对,我们说的是被天界天神打败的魔物魔神们的安置问题。

因为天界战争,这些魔物们「被迫降落人界」,企图控制人界并再建家园。

而主角们,一批「与女神合体」并且追求「合体时间长、合体次数多、合体间隔短」的年轻人们,则是魔物的审判者。

  • 有趣的是,男主角虽然合体能力异常「坚挺」,却是典型的魔物辩护者。
  • 讽刺的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圣母」男主角提出的恰好是有远见的策略。

抱歉,我们编不下去了。

这只是一部想说「合体」但又担心合体作品太多所以改叫「trance」的作品。

我们对《幸运&逻辑》的评价是:如果你厌倦了河森的三位一体,不妨体验本作的无节操新风。

昭和元禄落语心中

preview-05

我们脑补的《幸运&逻辑》难民故事,放在《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落语故事旁,只能用「相形见绌」形容。

不得不承认,开播前,我们对《昭和元禄落语心中》并无任何期待。

准确的说,我们不知道该期待什么。

虽然我们喜欢基本不谈落语的《女子落语》,但没人敢保证自己会喜欢一群男人说真正的落语。

三集过后,本作仿佛春风破冰般,刷新了我们对它的一切期待:

  • 成功的角色塑造。你知道声优在挑战自己的新高度,当你无法想起他们在其它作品饰演类似的角色。
  • 精彩的故事编排。每一集同时做到自我完整与设下铺垫,带来剧情快速流动却不唐突的满足感。

  • 直白的分镜演出。我们特别喜欢第三集天皇宣布战败前的那幕蓝天、积雨云与雷声巨响。

更重要的是,《落语心中》在交出上述答卷的同时,还附送暧昧的女性向福利。

简直比「Kinder出奇蛋」还多惊喜好吗!

但请相信我们,男人之间不勾手指。

我们对《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评价是:一部成熟的有文化的取材罕见的讲述男人友谊的动画。

疾走王子

preview-06

《落语心中》的暧昧男人算什么?你看过《疾走王子》的运动男人吗?

在评论本作前,我们理应指出,现实世界中有两种竞技运动的评判模式,客观优胜与主观优胜:

  • 客观优胜指谁进得球多、谁跑得更快、谁跳得更高这类客观数据的胜利。
  • 主观优胜指谁滑得更好、谁弹得更棒、谁跳得更美这类主观评价的胜利。

《疾走王子》非常怪异的结合了两种运动:

  • 接力选手的目标是更快到达终点。
  • 跑酷选手的目标是更好展示技能。

两者合体的结果,是一项无比危险毫不公平的极限竞技运动。

一方面,选手需要冒极大危险在短时间内执行跑酷动作;另一方面,选手要把时间浪费在翻越不规则障碍而不是竞速上。

不相同、不标准的赛道,允许肢体接触、鼓励危险动作的比赛,这是「职业摔跤」的帅哥版?

别小看职业摔跤,它的观赏性不比竞技体育差,观众搞不好更兴奋。

「谁在乎真实性,女性观众想为自己喜欢的角色尖叫不行吗?」

这就是《疾走王子》的核心概念。

我们对《疾走王子》的评价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本季最好的非竞技体育动画。

命运九重奏

preview-07

我们承认《疾走王子》不够真实,但说到不真实,你看过《命运九重奏》的建筑设计吗?

亲爱的设计师,三集动画里出现两次人物堕楼的情况,而且一次是为了苹果一次是被风吹跑,这是不是个安全问题?

但这个世界最大的疑问不是为什么建筑师讨厌栏杆:

  • 也不是每个角色背后有什么庞大黑幕。
  • 也不是把各时代人物聚集起来的飞船。

  • 也不是那位搞恐怖袭击的逆后宫人选。

  • 而是那些可爱的鸡。

亲爱的旅客们,难道它们不让你困惑吗?到底是鸡获得了人类般的智商,还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人造智能鸡的程度?

这三集看得我们是寝食难安啊。

相比之下这片的纯情如白水、翻脸打一巴、人物配对搭、故事一盘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我们对《命运九重奏》的评价是:客观的说,乙女不在意这些问题;主观的说,我们只在意鸡的问题。

魔法护士小麦R

preview-08

俗话说「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还蛮带感」,《命运九重奏》的智能鸡,《魔法护士小麦R》的脸盲症,均属此列。

魔法少女作品发展到今天,正反两面的牌都打得差不多了,要革命和再构实在比较难,还是重制比较靠谱。

我们认为《魔法护士小麦R》的「R」是Remake的「R」。

人设进步、舞蹈精彩、不输作画的3DCG,可以看出制作组用了心。

问题在于,排除怀旧之情,我们想不到本作特别值得推荐的地方:

  • 契约业务员工作依旧轻松。
  • 魔法少女变身仍是关注点。

  • 少女情怀还是人物行动力。

  • 换身衣服就立马认不出脸。

有种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创建所有能力都平均的人物的感觉。

我们对《魔法护士小麦R》的评价是:让人惊讶的地方是没地方让人惊讶,纯粹欢乐的魔女少女捏它作品。

红壳的潘多拉

preview-09

《魔法护士小麦R》的魔法少女梗玩累了,《红壳的潘多拉》的超人主义梗又如何?

正如斯诺登事件让人们意识到「政府在欺骗你」不是传说,现代科技也给「超人」这个科幻话题带来实质回答。

我们距离超越人类的全能智慧还很远,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

再说了:

  • 谁好意思谈人类危机,当日本动画还没办法不给女体机器人的挡部加个数据交换功能?
  • 《黑客帝国》都十多年了,「超人类」的想象还停留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人造义体?

Oculus Rift VR都开始预购了,Google的分布式计算框架都开源了,美国的人造义肢创业公司都不少了。

相比科技前瞻性,《红壳的潘多拉》的百合想象力,或许更接近2016年的标准。

我们对《红壳的潘多拉》的评价是:日本会在达到科技奇点之前,先到达萌豚奇点。

粗点心战争

preview-10

假如《红壳的潘多拉》的兽娘萝莉机器人不适合你,《粗点心战争》的零食痴女实业家或许能满足你。

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没有经历日本零食文化洗礼的观众,是否真的对本作感兴趣。

换句话说,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廉价零食文化」,问题是作品能否触碰到它。

从勾起童年回忆的角度看,针对日本市场设计的《粗点心战争》在中国大陆只能打个及格。

从观众服务的角度看,《粗点心战争》比多数动画要保守得多,虽然女主角的设定给同人本留下了想象空间。

本作有意思吗?取决于你对本作有什么期待:

  • 她不是「舌尖上的日本」。
  • 她不是「幸腹涂鸦零食篇」。

  • 她不是「食戟之灵试吃版」。

她是零食爱好者找个借口安利日本零食故事,从口味设计到市场定位。

你在看的不是恋爱喜剧的女主角,而是作者推销的二次元。

我们对《粗点心战争》的评价是:和廉价零食一样返璞归真的单元剧,比四格漫画更四格。

虹色时光

preview-11

本作引起了我们的激烈探讨:

  • 用声优活动填充一半动画放送时间的作品还算传统TV番嘛?
  • 声优活动比动画好看太多了怎么办要把这部作品算作泡面嘛?

我们对《虹色时光》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很好的声优综艺节目。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

preview-12

《粗点心战争》是个标题党,连点恋爱火星都看不到;党争入股,还是《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有市场。

客栈熟客应该知道,我们对「网游向」作品有抗体,尤其是那种无敌男人与能干女人们的组合。

反其道而行的《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恰恰利用这点,打出「贱男废女」的歪招,提高了我们这类观众的好感。

「为什么要打倒魔王?」

这是游戏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但它也是个开放题。如果你能说服玩家干打倒魔王以外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抛开主线任务、引入玩家思维、围绕废材队伍、讲述欢乐故事——这是本作的核心思想。

听起来很好理解?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网络奇幻小说出身,《灵剑山》与《献上祝福》不一样在哪?

  • 文化。《灵剑山》再怎么日系,始终是中国网络用语;《献上祝福》再怎么粗俗,依旧算二次元设定。
  • 文化。《灵剑山》笑点用方言、民俗、无厘头;《献上祝福》笑点用属性夸大、角色反差、没停的黄段子。

  • 文化。《灵剑山》的根在中国网络;《献上祝福》的根在日本网络。

作为日本动画的观众,我们更愿意选择日本文化的根基,仅此而已。

我们对《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的评价是:看厌了网游神作?用本片来清洗眼睛吧。

最弱无败神装机龙

preview-13

即便手持最强装甲,仍以最弱无败自居,让我们为美好的后宫世界的男主献上祝福。

看到本作,无法不联想起近年机甲后宫的领导者《Infinite Stratos》。

看到本作,无法不想起法国作家大仲马与小仲马。

啥?

我们的意思是,假如《IS》里的男主是大种马,《最弱无败》里的男主就是小种马。

我们的意思是,可爱男孩小种马毕竟玩不过装傻姐控大种马。

话说回来,选择《IS》或是《最弱无败》,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 世界设定、机甲设计、男主经历是有些变化。
  • 但我们可以交换两部作品的任意女角色,也不会对故事发展产生多大影响。

  • 因为最重要的链条,是男主对后宫的万有引力。

这才是后宫向作品的定义。

我们对《最弱无败神装机龙》的评价是:后宫作品不是日本动画的巅峰,后宫作品只是养活行业的黄牛。

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

preview-14

如果故事真实性是个峡谷,《最弱无败》大概在脑洞的深渊,《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则在现实的悬崖边。

既然《灰与幻想》也有穿越的背景设定,我们不妨来分析下这款「游戏」的特色:

  • 角色起步装备差、能力值低、技能缺失。
  • 类似于《黑暗之魂》和《巫师2》的难度,不小心就小怪秒杀。

  • 玩家穷得买不起药瓶。

  • 不能存档也就算了,还是永久死亡。

简单总结,这款游戏既不允许玩家实验,也不给玩家自由度,还一堆繁琐的日常迷你游戏。

等等,这难道是,名为现实的垃圾游戏?

同是网游,《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给予玩家极高的自由度与角色再生能力,从搬砖民工到卷心菜猎人都能当。

分析本作,它应该算「奇幻世界小人物模拟游戏」。歌颂每天在城镇附近刷小怪为生,等待伟大英雄拯救的NPC生活。

「为美好的NPC世界献上祝福。」

我们对《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的评价是:果壳中的宇宙、显微镜下的世界、新手城里的生活。

无彩限的怪灵世界

preview-15

不是所有观众都能一眼看出《灰与幻想》的含蓄杀必死,但任何观众都能立马看明白《无彩限的怪灵世界》是「为人民服务」。

深夜动画业界中有名的铁壁京阿尼是怎么走上卖肉的路线?我们做了以下分析:

  • 拓展业务。「铁壁」的声誉有利有弊,弊端在于卖肉了观众还不一定喜欢,建立一点「屠夫」信誉也没啥坏处。
  • 商业测试。《甘城光辉游乐园》证明了两点,高质服务不亏本,福利也能讲故事。下个问题是,卖多少肉有助销售?

  • 新作尝试。京阿尼自身文库的作品并不多,思前想后,干脆试用卖肉的方式推广这部作品。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京阿尼做的都不是亏本生意,这套思路奠定了它的长治久安。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京阿尼卖的杀必死也没裙底风光,乳摇在他们眼中更健康?

撇开《无彩限》文明观球部分不说,它的校园、年龄层、幽默感、人物表现、风景建筑等等细节还是京阿尼的老标准。

当人们说京阿尼变了,我们的感觉是,好像也没变多少?

请称我们为「不看胸部只看剧情的贤者伯乐」。

我们对《无彩限的怪灵世界》的评价是:京蜜京黑,不过是在《上低音号》与《中二恋》之间摇摆的生理状态。

苍之彼方的四重奏

preview-16

艺术源于生活:

  • 《无彩限的怪灵世界》让学生兼职打怪反映了日本劳动力的缺失。
  • 《苍之彼方的四重奏》男主一再看到邻居女生换衣服反映了日本建筑用地的缺失。

言归正传,可惜我们不知道反重力黑科技的细节,否则肯定要问,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更多东西浮在半空中?

换句话说,如果剔除人类飞翔的设定,《苍之彼方》就是一部传统校园恋爱动画。

附带一个靠拍柱子与点背取胜的竞技体育。

我们对《苍之彼方的四重奏》的评价是:本季最好的超现实竞技体育动画,前三集半点碍事的恋爱剧情都没有。

少女们向荒野进发

preview-17

《苍之彼方的四重奏》是一部R18视觉小说改编的动画。

《少女们向荒野进发》是一款全年龄向的讲述高中生团队制作R18视觉小说的游戏的预热动画。

假设《盗梦空间》真的存在,我们会在第几层梦境遇到美少女游戏的绿洲?

  • 这个绿洲的游戏均价是多少?
  • 这个绿洲的日本生育率是多少?

  • 这个绿洲的Steam允许卖黄游吗?

我们本期待一段真实、艰辛、励志的制作故事,美少女游戏业的《白箱》。

但从前三集的剧情看,这还是一段打着游戏开发幌子的校园恋爱故事。

要怪就怪《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火得连等身模型都能卖出去。

我们对《少女们向荒野进发》的评价是: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土壤退化,土壤退化的人为因素是过度耕牧。

Dimension W 维度战记

preview-18

为了避免人类文明向荒野进发,干净可再生的能源是必不可少的,《Dimension W》描绘了一个可能的未来。

第四维度的能源取之不尽,只有一个类似核能的副作用,不谨慎使用会出科幻片般的事故。

为降低意外风险,整套系统采取中央控制的运作方式,并在终端上设置输出上限。

很明显,这个世界的设计师低估了「jailbreak」和「root」。

通俗的说,《Dimension W》的世界里,能量通过波传输,所有「电器」都是「发电厂」的无线终端:

  • 所以主角本质是个抓电力小偷的业务员。
  • 所以发电厂变成电信一样到处建信号塔。

  • 所以这套中央系统是恐怖袭击绝佳目标。

所幸的是,在这个快集齐反乌托邦龙珠的世界,还有日本科技的精髓,美少女机器人。

我们脑中本有很多疑问,像是网红「引力波」啥时候登场?这能量与距离的关系怎么控制?新特斯拉的垄断如何形成?

最终它们都汇集为一个困扰人类社会多年的问题。

「请问小姐您的裆部能交换数据吗?」

我们对《Dimension W 维度战记》的评价是: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看起来都像日本动画。

春夏推理事件簿

preview-19

《Dimension W》有可爱的女机器人,《春夏推理事件簿》有可爱的男同性恋。

或者应该问,男主角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家庭压力,活生生被逼出「为抢男人不顾他人」的b*tch性格?

也亏女主角能忍,毕竟是个喜欢上给自己银行赠品纸巾包的男老师的年轻人。

对了,我们是不是忘了说,本作的男女主角都喜欢同一个音乐老师,一个本来当指挥家的男老师?

这让本作听起来像《上低音号》的性转同人本。

但它不是。它连推理剧都算不上。

它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那种一边解决支线任务一边招募同伴入队的剧情时有牵强的JRPG。

我们对《春夏推理事件簿》的评价是:「春夏战记」或许是个更恰当的标题。

只有我不在的城市

preview-20

《春夏推理事件簿》也有脸叫自己推理?观看《只有我不在的城市》会给你这种感觉。

但本作不是推理剧,她只是满足了推理剧的基本要素,谜团与惊悚。

至少在正统推理剧里,柯南不会是被捅死的那位。

回到作品本身,《只有我不在的城市》对时光回溯的刻画还是细致的,她提出了几个思考:

  • 如果人能重活一次,会发现什么错过的细节?
  • 如果人能重活一次,会选择什么不同的行为?

  • 如果宅能重活一次,会认识到起跑线的重要?

《只有我不在的城市》与同类作品的区别,是它对「蝴蝶效应」的弱化处理。

假如世界是确定性模型,那我们就能通过修改一个行为判断它的作用,就像视觉小说的选项一样。

虽然这个设定会激怒量子力学的猫,但它和游戏规则一样,制造了角色思考与行动的空间。

「如果我这样做,结果会如何?」

这就是本作扣人心弦的不二法门。

我们对《只有我不在的城市》的评价是:本作的不足在于,直到第三集才展现自己的精妙之处。

亚人

preview-21

只能倒退时间重复历史的超能力和必须感受死亡才能满血恢复的超能力,你选择哪个?

在你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来谈谈《亚人》奇怪的地方吧。

通常而言,有更多功能的东西总是更新更贵的东西:

  • OS系统的旗舰版比家庭版还少功能,你一定会觉得奇怪。
  • 智能手机新一代硬件比上一代还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

为什么比「正常人类」多几个技能的人类叫「亚人」,而不是「人类旗舰版」或者「人类s Plus」呢?

类似的扭曲与恶意也渗透在本作配角身上,从讥笑到出卖,从绑架到屠杀,可谓无恶不作。

  • 如果作品的目标是恶心一下观众,它是很成功的。
  • 如果作品的目标是说服观众,这是人类的正常反应,我们建议作者少磕药。

再者,我们并不喜欢《进击的巨人》、《东京喰种》这类作品的主题,套个《希德尼娅的骑士》的CG科技也于事无补。

我们对《亚人》的评价是:从来没觉得社会太光明了,需要看点阴暗面来调剂下身心。

舞武器·舞乱伎

preview-22

虽说3D模型无优劣之分,但我们觉得《舞武器》的角色与巨人设计,还是比《亚人》的那套入眼得多。

问题是,仅靠前三集的剧情,我们完全没办法判断《舞武器》将来可能有什么剧情走向。

  • 天上漂浮的「宝岛」和岛上发呆的「舞乱伎」,一群生物装甲巨人们,有啥背景?
  • 说起来,连为什么这些「舞乱伎」会一不留神掉到地面上好像也没人解释?

  • 就别提为什么它们还能分体为「舞武器」了,除了方便卖玩具以外。

片中年轻人倒是很愿意表达自己有啥人生目标,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片场还想只完成你的夙愿?

也是太甜太青有时中二。

我们对《舞武器·舞乱伎》的评价是:作为CG动作片可谓本季最佳,想到业界本来就只有几家动画CG企业,也是情理之中吧。

黑色标记

preview-23

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我们再也不想看到的3D模型,MUV-LUV系列的BETA生物绝对榜上有名。

然而《黑色标记》又把它们带回来了,同时回来的还有等着被吃掉的角色们。

站在整个系列的角度看,这片没什么可惊讶的,还是生存与希望的故事。

站在故事构成的角度看,这片是黑了欧洲半边,至于是哪半边,呵呵呵。

尤其当男主角看起来更怕人类的审问而不是BETA的袭击。

我们对《黑色标记》的评价是:让你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怪物。相比BETA,还是创作BETA形象的画师更变态。

Active Raid 机动强袭室第八课

preview-24

《黑色标记》都是被玩坏的历史,《Active Raid 机动强袭室第八课》才是把公务员玩出花。

相比政府给人的官僚印象,《Active Raid》中的第八课可谓一股清风:

  • 执行俐落,敢做敢当,真是中国需要的好人才。
  • 任务过程中拆桥毁路,是拉动基建GDP的好帮手。

  • 拆楼时一气呵成,非常适合拆迁办的工作。

但第八课的战斗力,我们是在第三集才真正看到,从白刃战、信息战到偶像战,简直无所不能。

至于那位有少女喂食还不满的反派程序员,请给我们拖出去斩了。

我们对《Active Raid 机动强袭室第八课》的评价是:《Tiger & Bunny》之后最会玩的动力服动画。

泡面新番

告诉我吧!辣妹子

一部致力于颠覆人物刻板印象的动画,以及谈各种自称科普的知识。

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

一部讲述三流业务员与一流女主角亲友的动画。

房东妹子青春期

一部吐槽观众这辈子也不会有美少女房东的动画作品。

客栈Top 5推荐

本季的选择意外的轻松——

  1. 昭和元禄落语心中 – 毫无疑问是本季最佳的角色演出。
  2. 只有我不在的城市 – 即便不是推理剧,谜团依旧精彩。

  3.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 – 网游动画中的Minecraft。

  4. Active Raid 机动强袭室第八课 – 机动警察之后最好的公务员作品。

  5. Dimension W 维度战记 – 同时做到严谨与乐趣的科幻动画,这年头不多了。

一切仅供参考,旅客投票数据见右边。

后话

marisa-2016-01

(credit: various)

花了一周的夜晚,近一万字的评测,希望给旅客你带来了欢乐。

那么,我们下季再见!

「啥?下季?」

「你当自己是科比退役吗?」

Peace out.

(本文的Markdown版可在Github上找到)

从作画vs脚本的争吵,到客栈眼中的辩论思维

$
0
0

marisa-drug

(credit: sindre)

I have no time to explain, why I don’t have time to explain. – The Stranger, Destiny

本文在两小时内完成,因为我手头上只有这么多时间。

从作画派的兴起开始聊

日本动画在21世纪通过网络放送的便利,再次走入岛国以外的大众视野内。

大众需求的膨胀,博客文化的流行,也让动画评测(算不上「动画批评」)在海外爱好者群体中产生了影响力。

但和所有创意商业一样,日本动画也面临着类似电视游戏业的文化危机——这个媒体缺乏「分析」与「批评」的标准。

简单粗暴的说,只有形成这么一个「批评系统」,文化才能上升至「艺术殿堂」。

电视游戏业与传统艺术的系统水火不容,在于它允许观察者肆意修改作品的「作者意图」(authorial intent),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我的世界》(Minecraft):与其说它是作者意图的一种表现,不如说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拟。

日本动画面对的则是另一个问题:它既不像欧美传统动画般老少皆宜,也不像CG动画般模仿真实。它是作者意图与成本控制的核心被厚重的商业化运作包裹其中。

也是因为这层商业化,让多数人,包括我们这类资深观众,对日本动画的分析停留在声优、脚本、分镜等等显而易见的水平上。而不是动画的基本组成:「动画」,或者日语中的「作画」。

「作画派」的兴起,也是日本动画在海外市场逐渐成熟的一个体现:

  • 资历更老的爱好者并没有离开动画,而是尝试在其中找到更深的含义。
  • 资历更老的爱好者不满足于大众媒体的评价,尝试在学术上创造基于客观事实的批评系统。

如果你看电视游戏行业的「批评」著作,也会看到同样的趋势:

  • 玩《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的还是小学生为主,但批评家们开始挖掘3A游戏与独立游戏的作者意图。
  • 虽然整体上玩家在意的还是这款游戏「爽不爽」与「值不值」,批评家们也已经深入高等学府,开始构筑游戏设计理论。

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作画派」是动画文化主流化的必然过程

作画派媒体的抬头

日本本土的动画批评存在已久,正如欧美动画也有自己的学者一样。但两者的国际化与科普化,则是最近10年才开始的事情。

两家独立媒体,中文界的AniTama和英文界的Wave Motion Cannon,尝试站在日本与美国两套动画系统之间,提供「作画」的混合视点。从它们各自的简介上,不难看到它们身为「作画派」的跃跃欲试——

讲道理的动画媒体 – AniTama

Attempts to apply interesting criticism to this mass output end in tragic failure. … Established gatekeepers fail to inspire. We have been challenged to surpass them. – Wave Motion Cannon

从内容上看,AniTama更擅长对从业者的直接采访Wave Motion Cannon更擅长对动画历史的考究分析

而他们的理想,不妨看看WMC这篇文章的分析,我擅自将他们的观点重新排序小结如下:

  • 「作画好坏」应该是对作者意图与作画技术的客观分析。
  • 「作画」是动画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组成部分,脚本、导演、配音都是可选的。
  • 「动画师」比「脚本家」更接近动画作品的本质。
  • 对于剧情虚弱的日本动画而言,更在意剧本而不是作画,是令人困惑的。
  • 在作画派社区出现之前,针对日本动画的严肃讨论是一塌糊涂的。
  • 「作画派」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客观更结实的理论基础。

如果你是客栈的老旅客,要找出上述论点的弱点应该不难。

但让我们先放下质疑,肯定作画派「想把动画讨论推向有事实基础的客观讨论」和「给动画师们应有的媒体曝光」的善意思维。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批评系统的出现是一个文化升华的必经之路

舆论陷阱与量化分析

应该承认,如果要比对作画技术的认识,对动画师的了解,客栈是无法与上述站点的作者相提并论的。我们也就到认出导演、脚本家与声优的程度罢了。

但「三人行必有我师」,让我从自己熟悉的角度:独立媒体与商业运作,讨论作画派不愿意提及的一些观点。

日本动画现在是,以后也会是,一个针对年轻人的产业。

这意味着什么?无论作画派怎么传播,它的理论最终都不可能成为主流思维。

因为看了10、20年动画并且还在继续热衷追看动画的人的比率只有这么多:客栈的调查一再显示核心动画观众群的年龄分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就像游戏业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给核心玩家带来视觉冲击的3A大作和给休闲玩家带来放松心态的手机游戏,而非心思考究的独立游戏。日本动画也被它厚重的商业需求所限,作画考究并不是作品热卖的充分必要条件。

因此我理解作画派的焦急:这是个几乎无法胜利的舆论战争。

舆论游戏:如果有1万个人相信真相是A,你一个人要他们相信真相是B,你必须有1万倍的扩音器与极端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动画独立媒体的话听起来总有点极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作画」是动画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组成部分,脚本、导演、配音都是可选的。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只需要找一群优秀的「码农」,就能做好一款游戏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来这是作画派希望影响更多观众思考作画价值的夸大其词。就像前端开发的优化专家们希望让大家认识网页性能,就收集案例说明它可以影响你的销量、用户量与企业存亡。

客观并不比主观更好。

这里的「更好」,是指更有价值或者更受欢迎。

游戏直播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任何外人的角度看,既然游戏是个以「玩」为王的媒介,看别人玩,似乎放弃了游戏业的基本概念。但恰恰相反,在放弃「玩」的同时,观众获得了:

  • 对主播的认同与崇拜,就像偶像文化一样。
  • 对系统的更深认识,特指「攻略」与「技巧」。
  • 对价值的全面理解,特指「购买建议」。

毫无疑问,作画系的动画评论更有事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它也丢失了普通观众在意的角度,以下是客栈访谈的一些案例:

  • 我在意的是男女主角长得帅和漂亮
  • 声优对口的话总会看看
  • 反正我喜欢日常系

这些观众可能不会发现《虫师》刻意把「虫」与「人」的作画手法区分开来。

但这又如何呢?难道他们的观点是更差的吗?

The book doesn’t exis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uthor, the book exists for the benefit of YOUJohn Green, 美国作家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学术型的动画批评难免和其他艺术批评一样,停留在小众需求

结语

The battles were so ferocious because the stakes were so small. – Sayre’s law

上面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学术争论如此激烈——因为争论者忙着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价值,都忘了「争论」自身是否有价值。

换句话说,为什么动画从业者甚少公开参与这类讨论?甚至不了解国外行情?

忙于生存、低头工作、生产更多娱乐观众的内容,才是他们的本意吧。

动画评论的主观客观、外行内行,在我看来,不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罢了。

Peace out

(markdown source at github)

在2016年,解决动画吐槽的饥荒问题


夏季新番缩影(Part.1更新完成)

$
0
0

夏季的魔理沙

(credit: maturiuta)

在我心中,距离客栈上次新番评测,似乎并不遥远。

现实是残酷的,三个月没发魔理沙图,已成难堪事实。

于是,我回来了。但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视频的形式。

这是客栈全新的「新番缩影」栏目。

我们只做一件事情。

把新番有趣的片段选出来,做一个安利向的剪辑。

那么,以下是我们的第一集作品,详见视频介绍。

Bilibili版 / OneDrive下载

(本集包含作品:这个美术部有问题、NEW GAME、ReLIFE、蓝海少女、91 Days、天真与闪电、时间旅行少女、小桃小栗 Love Love 物语)

新番笔记,2014年秋

$
0
0

minesweeper

(credit: unknown)

店长踩了些雷,写了些更雷的感受。

更新于:2014/10/14,感想基于作品首集。

focus-on-the-grapes

(credit: official art)

灰色的果实(グリザイアの果実)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更高的画质、更神秘的设定、更大胆的服务,Galgame改编动画从外表上看,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服务玩家的创作框架,却有种20年不变的感觉。从好奇心、关心到恋心,这是Galgame引导玩家进入特定线路的必经三部曲。衍生动画,自然难逃此金科玉律。

这不是bug,这是特色。对于原作玩家而言,刻意将一部作品改的面目全非,就像逼着喜欢炸鱼薯条的英国人吃白饭一样,不会得到好的反响。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那种“就怕你不知道我是Galgame”的“被服务感”,是这类作品挖掘潜在客户的主要阻力。

《灰色的果实》要回答的,还是所有Galgame改编动画面对的那个问题:如果观众不是原作玩家,他到底为什么而看——相比可以自己操控路线、无需等待下集、剧情交代更细、服务项目更广*的游戏本身,动画为新观众带来了什么特色?仅仅会“动”,是否足够?

“为角色而看,为悬疑而追。” 似乎是《灰色的果实》动画版的如意算盘,至于R18游戏界耳熟能详的声优与神经剧情界耳熟能详的仓田英之的组合是否有效,我持谨慎态度。

*特指不能上电视的服务。

这果实能吃吗?Maybe.

attack-on-instant-noodle

(credit: official art)

银仙(繰繰れ! コックリさん、电波少女与钱仙大人)

Wagnaria: Reloaded

如果你闭上眼睛欣赏本作,它前2分钟像《虫师》,接着5分钟像《迷糊餐厅》,但之后就变成了更为脱线的喜剧作品。至于笑点的水准,估计因人而异:如果你期待《野崎君》级别的大爆笑,请做好可能失望的准备。

作为参考,我最喜欢的段子,是本作把喜欢吃垃圾食品(Junk Food)的女主称为Junkie(吸毒成瘾者)——嗯,本作充斥这类说出来特别冷的段子。在这个“首集打天下”的时代,开局平淡无奇的《银仙》是否能脱颖而出,我表示怀疑。

这仙能信吗?Maybe.

a-nice-cup-of-coffee-in-the-bathroom

(credit: official art)

我家浴缸的二三事(オレん家のフロ事情)

M.I.B (Men in bathroom)

新番扫雷到此,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我这个季度的时间都花在看裸体男人上了。《我家浴缸的二三事》可谓当头棒喝,动画业已经可以只用浴室演戏了!等哪天我们可以围绕浴缸说出两三百件事,动画业将有如19世纪的手工业般,在工业革命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或许我在痴人说梦,但想当年,又有谁知道“蒸汽”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呢?

这浴缸能用吗?No.

surrender-your-money

(credit: official art)

偶像大师剧场版*(THE IDOLM@STER MOVIE 輝きの向こう側へ!、迈向闪耀的彼端、向着光辉的彼岸)

Master of idol anime

假如娱乐圈的八卦可以浓缩成广为人知的几种分类,那动画业的偶像作品,也可以总结为几套大家熟悉的起承转合。有趣的是,和娱乐圈八卦一样,这几套武功屡试不爽,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欢乐与感动。

偶像动画和娱乐圈另一个颇有交集的地方,是他们的商业成功都很容易被归功于市场宣传。商法自然必不可少,萌妹自然多多益善,但经验告诉我,光这样是不够的——认同感与被认同感,才是偶像文化攻无不克的法宝。

体育动画也好,偶像动画也罢,“永不言败”与“团结一致”是它们不变的主旋律。这个旋律,决定了角色们必须共度时艰、跨过困难的故事大纲。这听起来很没创意,但体育类与偶像类作品的流行度证明,麦当劳(或其他你喜欢的快餐连锁)流行有它的道理——不管你是男是女、是宅是腐、总有一种套餐适合你。至于你喜欢吃鱼柳包还是巨无霸,才是商法的问题。

顺便延续下之前谈到的“动画业革命”,《偶像大师》剧场版里多幕出现了类似转描、动态捕捉后2D绘制的画面。我不知道A-1花费了多少时间与成本在这种尝试上,但它们代表着动画制作今后的可行方向。我们还未踏出仿手绘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但这部剧场版的表现,让我相信走出低谷的技术突破即将到来。

*这不是10月新番,因为10月发售BD,也来谈谈感想。

这偶像闪耀吗?Yes.

remake-reimagine-reboot

(credit: official art)

爱·天地无用!(愛・天地無用!)

Lost in childhood memories

20年,《天地无用》在我脑中的记忆只剩下“看过”二字;怎么开篇、如何结局、系列间的关系,即便看了维基还是大脑一片空白。《爱》在20年之后再把54岁的菊池正美弄出来与22岁的东山奈央演对手戏,而且一上来就是从天而降的裆部袭击,我真不知道它准备服务谁。

这爱靠谱吗?No.

mobile-game-lore

(credit: official art)

巴哈姆特之怒(神撃のバハムート)

Attack of card battle games

等等,你说这部作品不是原创?而是一部2011年就已经出炉的免费手游?制作组MAPPA哪来的钱整这么一部奇幻动作大片出来?有多少卡片对战玩家在意手游背后的庞大故事?又有多少观众会被夸张的剧情吸引去玩一款3年前的手游?

没人期待一款手游改编的作品能有多少作为,就像游戏媒体人当初不看好蝙蝠侠的改编游戏。直到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发生。《阿卡姆疯人院》影响了近5年的动作游戏,《巴哈姆特之怒》首集打破手游改编作品的成本纪录不是问题。

用钱描述动画可能太虚,让我来回顾下本作首集的场景——

  • 一堆神仙与黑龙大战;
  • 两个人骑着马在屋顶上追逐对战;
  • 两个人在滚动着的巨型水车轮上对战;
  • 一个人与挑战一堆强盗与召唤兽;
  • 一个人与一个不是人的东西挑战另一个人与不是人的东西;
  • 裸体男人。

毫无疑问,看完这集之后,观众心中的问题是——这种奇迹还能持续多久?

MAPPA到底会像Gonzo一样中途阳痿,还是果断的控制成本,有待下回分解。而我想问的是——到底这季新番我要看到多少裸男?

这龙生气吗?Yes.

nice-poster

(credit: official art)

日常系的异能战斗(異能バトルは日常系のなかで、日常生活中的异能战斗)

Dark flame master

可能是秋季新番最诚实的标题,本作完美诠释了“为什么你不需要超能力”的三大理由——

  • 因为你的超能力可能没什么用。
  • 因为你的朋友的超能力可能比你好用很多。
  • 因为你也找不到什么非得用超能力不可的事情。

《日常系的异能战斗》的核心论点引人深思:明明已经有一群美少女围着了,还需要什么超能力?又不是你有个成天喊着“兄长大人”的妹妹要守护;又不是你有个“我不高兴”的眼镜娘要伺候;又不是你有个“食量惊人,脑量堪忧”的笨蛋天使要赡养……

当超能力不再用于拯救地球、解放人类、穿越时空、创造世界,超能力还能在什么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中排上用场,我猜这就是本作的“日常生活”。至于“异能战斗”,随便来点娱乐观众的反派就行了吧?

这火焰有用吗?Maybe.

reverse-harem

(credit: official art)

晨曦公主(暁のヨナ)

A reflection on harem culture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个男性向后宫作品总是全套世界观的时代,少女漫画自然不甘示弱,也要给逆后宫找个恰如其分的理由。我只是没想到,它们会如此美妙的殊途同归。

主角不成熟没关系,他/她还会成长;敌人是爱人没问题,她/他终将洗白;说起后宫,怎么能少了万能的青梅竹马;别担心选项不够,还有一批她/他们将进入主角的候选名单。

只有站在镜子面前,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全貌。通过《晨曦公主》,我更清晰的意识到,男性向与女性向并没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让自己满意的人设模子和剧情大纲,与符合自己恶趣味的CP党争。

这集有裸男吗?No.

7-sins-of-anime

(credit: official art)

七人魔法使(トリニティセブン 7人の魔書使い、Trinity Seven 魔道书7使者)

Sins of our time

人非圣贤,如果你因为年少无知、喜爱段子、声优饭丝等等阿宅弱点被本片俘虏,主不会怪罪于你。但如果你期待《七人魔法使》的奇幻幌子有什么精彩演出,请放弃希望、享受服务吧。

“你怎么知道这奇幻剧情不行,万一它做成了抗中奇侠呢?” 看看Seven Arcs处理《奈叶》和《Dog Days》时用的画风,对比本作的画风(以及它们另几款后宫作品),就知道谁是亲女儿。加上构成是安定的吉野弘幸,估计《罪恶王冠》光辉也将照耀本作。

值得强调,我没说“服务不好”,毕竟我也是上述罪人的一份子:喊着“佐仓大法好”、“765内讧”、“跨邪教ED”的声优梗爱好者。我仅是不确定这种“设定比故事复杂”的作品,是否真的比纯粹卖肉有意思。

我可以确认的是,这是本季第5部首集就有裸男的作品。

这些魔法使能搓火球吗?Maybe.

sheep

(credit: official art)

大图书馆的牧羊人(大図書館の羊飼い)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在这Galgame改编爆发的秋季,要是没有八月社的作品来标注画质基准线,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一样。于是就有了这部Hoods Entertainment制作的《大牧羊犬》。嗯?名字是《大牧羊人》?怎样都好啦。

所谓货比三家,在看过明显是富农阶级的8-Bit制作的《灰色的果实》之后,再看Hoods这贫农阶级的人物阴影与背景效果,确实没啥闪光点的。但回想八月社的过往战绩,《大图书馆的牧羊人》好歹对得起看它的观众。何况Hoods这个肉片作坊展现出了它最大程度的克制,没把首集送入彻底的杀必死深渊,也是奇迹降临。

值得一提,在本季众多有“非日常”元素的后宫作品里,本作有着“最刻意不黑化”的剧本。受不了文明毁灭地球危机下还坚持调情的主角?这片是少有的出路。虽然它最后还是给了男主一个莫名其妙的预知未来的外挂,好歹作品是传统的校园恋爱。

但我必须承认我从来没追看过八月社作品的改编动画,即便我是同心圆的原作玩家。相信这部也不例外。

这图书馆能放羊吗?No.

doujin

(credit: official art)

电器街的漫画店(デンキ街の本屋さん)

Crouching Tora, Hidden Doujin

这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围绕着同人展开的轻松故事。但正如日本能在连锁餐厅与市政大厅上演滑稽又温馨的好戏,在虎穴店内上演阿宅与腐妹的萌剧自然不在话下。

看了这么多部“工作环境Play”的作品之后,我尝试总结到底是什么特性让它们如此容易消化。我的理论是,任何生物都有符合它们的饮食习惯,那么排除繁琐设定,针对观众萌点对症下药的作品,就像原生态大自然的有机粮食般,吃得安心,撸得放心。

《漫画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把演出场景迁徙到观众大爷们的栖息地——主卖同人的店铺!试问还有哪个地方更符合观众的知识领域?这是个无论说出多么羞耻的话都能得到原谅的地方,也是为什么我看这片的时候一直像阿虚般摇头。

这街适合阿宅旅游吗?Yes.

due-to-the-lack-of-decent-image

(credit: pixiv)

寄生兽 生命的准则(寄生獣 セイの格率)

Social commentary in a disgusting package

亲爱的MADHouse,我知道你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一群人,制作了很多我认为经典的动画作品。但抱歉,这次我不能站在你们的那边,因为《寄生兽》违反了我的审美学。

我知道《寄生兽》被誉为漫画业鲜有的社会评论,我知道它尝试描绘一个人类并非万物主宰的世界。但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生物设计;我也深知这片往下还有更多我不能接受的设定。

正如我看过很多糟糕的同人,但绝对不看萝莉本一样。人总要在一些事情上画个界限,为了我的精神健康着想,我无法追看《寄生兽》。

这寄生有美感可言吗?No.

not-orange-box

(credit: official art)

白箱(Shirobako)

Romance of anime industry

打从Valve公司推出Orange Box之后,我就没有见过如此让人兴奋的箱子。

P.A. Works似乎在Glasslip惨痛的销量滑铁卢中吸取了教训,抓住了一个大家都看得见但是没人触碰的好点子——神剧本,源自生活。对于动画制作公司而言,当然是“动画制作”自身了!

正如《三国演义》是对三国历史的完美包装,《白箱》也给动画制作套上了各种好女人与好男人的糖衣。无论糖衣颜色味道如何,这都是观众第一次以动画的视角,品尝动画制作的酸甜苦辣。

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前文提及的“八卦”理论——受众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进一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人与事物,这是人类的天性,娱乐圈的“真人秀”与“明星擂台”总能玩出新花样,也是活用了这种好奇心。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动画内容,我们就看到了“偶像成长”、“同人经营”乃至今天的“动画制作”。

我无法判断本作的真实度*,但从业界朋友的反应看,《白箱》至少恰当的浓缩了他们生活的点滴。这其中大概还有很多略过的故事、简化的描述、不谈的黑历史,但和《三国演义》一样,能鼓励受众通过罗曼史理解乃至学习真实的历史,是一部精彩作品的证明。

*但这个假公司网站做得很符合真实。

这箱子牢靠吗?Yes.

not-high-school

(credit: official art)

世嘉硬件女孩(Hi☆sCoool! セハガール)

A fading tale

这部作品的存在,从侧面说明了世嘉目前的市场定位。《世嘉硬件女孩》,又称《世嘉硬妹》,是对世嘉作为主机生产商的历史的缅怀。那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1世纪初画上句号的历史。

所幸的是,世嘉并没有把它二十年的沉浮改编成什么波澜壮阔的动画;它们反以自虐的方式,嬉笑玩耍着回顾老去的记忆——这种勾起玩家回忆的方式,虽是硬广,好歹是老玩家能认同的硬广。

本作也是MMD第一次被世嘉用来制作放送动画*,相比《gdgd妖精s》,不难看出世嘉的技术:对于开发Project Diva的他们来说,用MMD简直是小儿科。

*具体来说是TMS Entertainment在制作,但别忘了,世嘉森美对它100%控股。

这些女孩硬了吗?Maybe.

insert-in-joke-here

(credit: official art)

关于完全听不懂老公在说什么的事(旦那が何を言っているかわからない件)

Keep Calm and Stay Nerdy

如果说阿宅也有什么一帘幽梦,除去千万个二次元的春梦,大概就剩下本作描述的故事。

讽刺的是,本作男女主角背后的声优,似乎是为了二次元捏它而选。田村大魔王配合已婚男鈴村健一,要引用角色的话简直一大堆。再加上原作漫画本来就是不务正业的黄段子与ACG星人吐槽,弹幕里充斥着“@坂本真绫”,也是预料之中了。

要说的话,我对本作认同感最高的片段,是男主高喊“真白是我老婆!”的瞬间*——同时完爆剧中老婆、剧外老婆和真白厨的感觉,太美妙。

*特指《未确认进行式》里的真白小姑子。

这老公有救吗?Maybe.

rct

(credit: official art)

甘城光辉游乐园(甘城ブリリアントパーク)

A theme park far far away

是的,我看了这部作品。是的,在观察了这么多裸男之后,京阿尼总算给我送了点秋波。

但聊动画多没意思,让我们先来谈谈题外话。

亲爱的旅客,你玩过《过山车大亨》吗?尤其是最初的那款,是经营类游戏里的经典之作。为什么说它经典?因为它是第一款如此真实、慎密、赤裸描绘主题公园资本主义的作品——举个例子,玩家可以把过山车设计的非常容易导致游客作呕,然后在过山车出口处设置付费厕所,收割利益。无论是游乐场的客流量、新鲜度、折旧率、营收比例还是年度评价,都可以通过各色道德与不道德的手段满足,简直是游乐园商法的百科全书。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款系统复杂的游戏只有一位开发人员(外加一位画师与一位音乐制作人),用纯汇编的方式开发了这款游戏。最终他一人获得了3000万美金的提成收入。

或许旅客你不喜欢玩游戏,其他美国文化怎么样?比如说唱文化,新闻不断的Kanye West和曾经的大红人50 Cent你应该听说过?没有?和成龙一起演《尖峰时刻》的Chris Tucker你总该有印象吧?

实在不行,我们聊聊京阿尼与贺东招二至今没有兑现的《全金属狂潮》动画版完结如何?

好吧,如果你只想听我对《甘城光辉游乐园》的评价——

贺胖你这不务正业的家伙,给蹦太君套个马甲就出场,给男女主角起个说唱歌手的名字,把大反派的名字整得和电影明星一样,没事干研究主题公园的经营之道,把胜利条件写得和过山车大亨一模一样,写本轻小说还请Digital Lover的作者来画插图,上了电视还要京阿尼放久违的黄片。

你让我怎么不看好你。

这游乐园有前途吗?Yes.

april-story

(credit: official art)

四月是你的谎言(四月は君の嘘)

Neither April Nor Fools

或许又是我超龄的错,我对《四月是你的谎言》的印象,是它在剧情主线上的举棋不定。乍看之下,这部作品谈了主角的自我挣扎、音乐的特殊意义、以及青春的懵懂爱慕。但到底哪个是主旋律,本作没有明确的指出。

在看了Wiki乃至漫画原作篇章之后,我意识到它本来就是一部暧昧的作品。至于是不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与年龄符合《月刊少年》读者群的观众更适合本作,就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了。我的直觉告诉我,一部作品难以满足这么多种观众诉求。

这四月愚人吗?Maybe.

yooo-twin-tail-baby

(credit: official art)

我,要成为双马尾(俺、ツインテールになります。)

I am (not) Gundam.

假如《四月》是含蓄中的挖掘机,那《我双》就是直白中的战斗机——用膝盖也能看懂的标题,背景设定对人类常识完全无视,再加上明摆着的观众服务,附加男主角变身双马尾美少女的经典桥段。这片大概就是所有吐槽阿宅的动画片里放着的那部样板动画。

看本作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这大概是作者对业界属性设定过于单一的吐槽吧?但动画没有露出讽刺的语气,反而一本正经的高喊“双马尾就是正义”,让我有点担心认真出版这类小说的日本业界。

无论如何,《我要成为双马尾》是一部毫不掩饰的绅士喜剧——从喜欢双马尾到变身双马尾,就像从喜欢同人本到上演同人剧情一样,是个无法回头的错误。

这片只有双马尾吗?No.

not-gundam-we-know

(credit: official art)

高达G之复国运动(ガンダム Gのレコンギスタ)

G for Game over

《高达G》毫无疑问是本季迄今最让我失望的作品。

无论在人物关系、剧情编排、配乐使用、战斗设计上,它都选择了半吊子的态度:既没有明确为低龄观众服务,也不能满足成年观众复古的需求。

更让我不解的是,本作的台词明明已经简单到我不看字幕都能听懂的地步,主线却是模糊不清的,连观众都懒得讨论下集会发生什么事情,简直编剧失格。

或许富野有空该考虑下他的片子能不能看,而不是他的观众是否够资格看。

这G点有感觉吗?No.

dynasty-warrior

(credit: official art)

魔弹之王与战姬(魔弾の王と戦姫)

An archer with high luck.

本作让我亲眼目睹了高幸运值的弓箭手对女性武将带来的精神伤害。尽管Satelight花了很大力气把首集演绎成严肃战争的模样,但男主角的光环与女武将的倒贴,以及他们对战争的轻松态度,还是露出了后宫的尾巴。如果你还有什么困惑,在见识了肉松遥同志的乳摇与裸体之后,也会对作品的取向有深刻认识。

“等等,这后面还有很多(女性)人物要出场,你别这样打消它的娱乐性嘛!” 旅客你说的有道理,本作的看点根本不是男主角有多“强运”不是吗?在喜欢亲力亲为负责构成与脚本的佐藤龙雄监督手下,向来都是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靠谱*。

兴许在无视现充男主角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从各怀鬼胎的战姬和臣子们上找到什么亮点,这是不放弃本作的理由之一。

*近期的例子是《迷你裙宇宙海贼》、《轮回的拉格朗日》和《战姬绝唱》。

这战姬可以基吗?Maybe.

too-sweet

(credit: official art)

早安恋味蛋糕店(Bonjour♪恋味パティスリー)

Anything but bakery

手游业终于壮大到可以给未发售的游戏做24集宣传动画的地步,我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但现实是残酷的,即便是Silver Link,也难逃这类动画的炮灰本质。它们能做的,是给作品包装上糕点般的外壳。

5分钟,《早安恋味蛋糕店》用TV动画没有的效率介绍了9位主要角色和整个故事核心。如果这还不够,佐仓大法成为了这款女性向作品中的“姬友”人选,再加上主角名字是Sayuri(汉字是“小百合”),也算是一次满足大法两个心愿了。

简单而言,这是一部包装完善的广告。我没办法说它有什么内涵,因为像原作的官网一样,Story、Character、Special和Blog都有了,就是决定游戏性的System,还是一抹黑。

这蛋糕能吃吗?No.

火星异种*(テラフォーマーズ)

Good taste is a lost art.

怎么想都是作者自然老师的错,火星地球化手段这么多,非用这么单一的生物链,还等500年才派人去调查进度。

怎么想都是作者生物老师的错,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小强们只用了500年就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出在火星毫无意义的巨大体型。

怎么想都是作者美术老师的错,为什么会想到画如此欠缺美感的生物。更可怕的是,剧中人类还把自己也搞成了转基因食品,造个大飞船送去火星投食。

和我不看《进击的巨人》的理由一样,我对那种明摆着是人类自己折腾自己的设定没兴趣。更何况从第一秒开始,角色们的便当已经预定好了。

*没有我审美观能接受的版权绘,所以题图欠奉。

这火星还比地球安全吗?No.

gerogero

(credit: official art)

牙狼 炎之刻印(牙狼〈GARO〉 -炎の刻印-)

Witch-hunting gone wrong

面对又一部MAPPA大成本制作,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你们这么喜欢裸男与在房顶上骑马?” 好歹这部作品没让阿宅空看裸男,我只是不大理解,为什么裸男都活着,裸女却是看完就被烧掉和扑杀?这真是个没有人权的年代。

作为原创动画,《牙狼》首集也算是简明扼要:顾问欲摄政,国王被误导,烧了人妻,关了异教,还夜袭主角;于此同时主角养父在旅馆与娼妇做“爱的交易”,还不忘杀个怪赚点经验值。感觉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王子复兴正邪对抗了。

接下来画质与剧情会怎样不好预测,要是《牙狼》维持它“干事认真”的态度,就算满足不了观众上半身的智商,满足下半身的生理需求也是可以的。

这片符合美学吗?Maybe.

meiji-brothers

(credit: official art)

笑对阴天(曇天に笑う、笑傲阴天)

Arkham Asylum for unemployed samurai

历史告诉我们,在小岛上设个监狱其实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安全*。但这毕竟是幻想中的明治维新时期(~1878),安保问题就不要吐槽了。

《笑对阴天》首集给人明确的女性向信号,但让我确认这片不是为阿宅设计的根据并非剧中男性的数量,而是中村悠一那装疯卖傻的角色;看过他在男性向作品里有多装逼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除此之外,本作颇为慢节奏的剧情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甚至连主角们的设定也只是一知半解。

*1962年发生的阿尔卡特拉斯岛犯人越狱事件

这片都是阴天吗?No.

you-cannot-handle-the-truth

(credit: official art)

寻找失去的未来(失われた未来を求めて)

In search of lost words

不解,是我对《寻找失去的未来》最无奈的评价。

不解,是因为原作的制作公司在动画化之前早已停止活动1年有余。是谁唤醒了这部作品,再用上勾拳将它打倒在地?

不解,是因为在10月4日放送之后,深崎暮人和黑谷忍的twitter账号就没了声音。事实上,他们既没有关注动画版的官方账号,也没有转发过关于动画的半条信息。

不解,是因为制作组找来了基本不再演出的后藤邑子,甚至用大冢明夫顶替生病的声优,还给作品撰写了略显平淡但符合Galgame展开的剧本,却决定用画面掩埋这一切努力。

其实大家早已有心理准备,正如Tony和Vania600的静画进入动画领域会出现弹性形变,深崎暮人和黑谷忍笔下的女孩子们,绝对不可能在动画化后全身而退。我们只是没料到,在同心圆出现整整8年之后,3D建模被人用来制作Galgame改编中的伊波拉。

我相信没有玩家在期盼着这样的动画,那到底是谁说服了制作组feels.,让他们拿出没人想要的动画呢?

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未来值得寻找吗?No.

beta-forever

(credit: official art)

临时女友(ガールフレンド(仮)、女友伴身边)

In the arena of virtual love and currency

谈《临时女友》这款动画作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给不玩这类手游的旅客们武装一些背景知识。

原作是Ameba社区的旗舰移动端游戏,目前约有550万名玩家为运营公司CyberAgent贡献课金。根据公司财报数据,仅在2014年3月,游戏内举行的“总选举”活动就吸引玩家支付共18亿日元的课金,相当于人民币1亿多元的收入,占该公司当月课金收入总量的40%。

至于《临时女友》这款免费手游是怎么让玩家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砸钱下去,还是回到游戏内活动与等级制的卡片系统里。本作的卡片稀有度有7个级别,从N、HN、R、HR、SR、SSR到UR,活动内才有的R以上级别的卡片(以及R级别以上才有的卡片配音),是玩家与女友们关系的象征。可见虽然不同的卡片手游各有自己的系统机制,但“稀罕度”依旧是玩家头顶前的那根萝卜。

了解原作设计之后,《临时女友》这款改编动画的存在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Silver Link的任务,是把作品角色的属性与人际关系进一步描绘出来。在主角欠奉女友过多的情况下,百合成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换而言之,这是一部面向游戏核心玩家与没救声优厨的作品,期待它有超乎“设定集”的演出,恐怕只会让你失望。

这女友能变成永久的吗?Maybe.

double-cross

(credit: official art)

CrossAnge 天使与龙的轮舞(クロスアンジュ 天使と竜の輪舞)

Racism with cute ladies

我一直认为,近几年的日升走在危险的道路上;正如我认为,作品中的王国走在灭亡的道路上。

但我的意思并非日升作为一个制作组会完蛋。事实上,如果一家公司有日升的资本,配上这么多年的CG与机战经验,再找来当红的声优捧场,多么不靠谱的脚本也不会影响它打响第一炮。

我指的,是日升萝卜片给观众留下的品牌印象——用最贵的机战与最红的声线,演绎最烂的故事。经过这几年日升作品的洗礼,我很难再对他们的萝卜片剧情有任何期待。“随便你们搞吧,看能搞大谁的肚子”也是不少讨论串里的观众想法。

和日升其他机械片一样,《CrossAnge》首集24分钟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日升的优良传统再次阻止本作展现任何人类应有的常识与智商,甚至在人物塑造上,也和《革命机》一般,让人哭笑不得。

用简单的话概括,首集24分钟的铺垫,就是为了结尾正当向水树的女主角施暴与“体检”,就是为了观众里还有人说出“罪有应得”的话。

如果这是AT-X频道专享的作品,并且接下来24话也预订向其他女主角施暴与“体检”,我也就认了,让大家脱下裤子把它当同人本看。

但这片不是,我相信日升还得把女角们描绘成值得观众喜欢的人物,然后再搞点什么苦大仇深的故事,把这个明显的种族主义国家给铲除了。

那么首集“莫须有”的身体检查为了啥?twitter关键词排名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日落西山。

这片的名字叫CrossAnal吗?Maybe.

popular-sins

(credit: official art)

七大罪(七つの大罪)

Unapologetically simple

出乎意料之外,这部少年漫到不能再少年漫的作品,居然有个让我满意的动作片开场。它用男女主角的相遇作为桥梁,很好的衔接了酒馆故事的慢节奏与骑士团对战的快节奏。

话说回来,本作几乎每个设定都可以用“老掉牙”来形容,却给不少观众“蛮清新”的感觉,也从侧面说明这年头的深夜动画是有多喜欢“猎奇制胜”。至于这日本时间下午4点播放的作品设定有多经典,从作品的名字、男主的无敌、男主的好色程度与吐槽男主问题行为的那头猪上,不难看出。

值得一提,本作的公主又是雨宫天同志。如果你在泽野弘之的背景音乐响起、公主倒地、男主趴在她身前保护时突然有种“英文首尾字母大片”的既视感,这不是你的错——是A-1的错。

这年头正太好色不是罪?Maybe.

hopefully-not-planetarian

(credit: official art)

天体的方式(天体のメソッド、天体的秩序)

No free promise

我的ACG生涯教会我一条道理——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声称要“满足你愿望”的家伙自己能活下来。这位等了3年又3年还不生气的梁朝伟,啊不对,乃愛瑠小妹,让我想起那位在天文馆里呆了30年还能骗大叔的梦美小姐。

毕竟是原创作品,又由全新的制作组Studio 3Hz担当主打,瞎猜主线也是白搭。能确定的是,作品第一集的战术就是萌度满溢、误会满载和泪流满面;根据原创动画喜欢尽早确立主旋律的过往经验,雷同的剧情恐怕会继续发生。至于飞船与奇幻的部分,感觉会是辅助的剧情,类似《夏色奇迹》那石头?

总而言之,首集调动了我作为萌豚的积极性,但求剧组不要把角色弄得死去活来。

这女儿能干吗?Yes.

lie-to-me

(credit: official art)

狼少女和黑王子(オオカミ少女と黒王子)

Lie to me

虽说我不太喜欢通过作品看日本社会,但接二连三看到女性向作品涉及“为了合群而隐藏自我”的主角,而且都是迎合“社交圈颇为糟糕”的朋友,让我不禁猜测这其中有多少源于真实生活。

“揭露校园丑陋面”当然不是《狼少女和黑王子》的目标。女主再怎么作死也有挚友与俊男救驾,才是本作体现它价值的地方。只是从我的角度看,本作和不少男性向的作品一样,也是典型的样板戏:有点坏的男主角必不可少,忠诚度极高的姬友,以及一群排着队等着被打脸的男女配角。

好笑吗?应该好笑。正能量吗?看你从什么角度看。有创意吗?我觉得乏善可陈。

这狼有来过吗?No.

ending

(credit: twitter Rosette9900)

笔记小结

秋季新番的首集巡礼到此就告一段落了,除了还未放送的《结城友奈是勇者》以外,上述就是我认为自己可能会感兴趣的新作列表。至于几款重制与第二季,在此简略说明下——

  • 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 – 这是我纠结了很久是否要写评测的一部作品。理论上本季从制作组到剧情线路都和几年前的动画不同,值得算作“新番”。但以我对型月的感兴趣程度(纯粹看戏),以及自己从没追完任何一部型月改编动画的事实(都中途放弃),我就不去吐槽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剧情了。
  • 棺姬嘉依卡 2期 – 几位主角看来依旧精神,第一季我个人是好评的,应该会继续追看。
  • PSYCHO-PASS 2期 – 引用我在推特上说的,这季就是“GFW没倒,卖VPN的出来了”。
  • 虫师 续章 2期 – 还未开播,希望Artland有钱做好这完结篇,我自然会追看。

最后,依照客栈的老规矩,列出个人心中推测的Top 5。不同的是,这次我准备了两款Top 5,大家可自行选用符合自己需求的套餐——

 

Menu A:我是萌豚但我希望在社会、家人与爱人面前保持我还是个有价值的人的幻觉的推荐作品。

 

  • 白箱》,本季最富含业界内幕(读作:萌妹御姐)的作品,我为了解行业而看。
  • 甘城光辉游乐园》,我在学习运营之道,刚才只是想吹下屏幕的灰尘才恰好靠上去。
  • 电器街的漫画店》,同人很黄很暴力,所以我替天行道亲自审查保护祖国花朵。
  • 巴哈姆特之怒》,我偶尔也想看看中世纪奇幻,和”什么都愿意做”的恶魔妹子无关。
  • 天体的方式》,我在深入学习懂事女儿的培养方式。

 

Menu B:我是萌豚而且我豁出去了管社会怎么看我就是破罐子破摔请给我最棒的萌妹的推荐作品。

 

  • 临时女友》,这片简直为萌豚量身定制。
  • CrossAnge 天使与龙的轮舞》,这片已经做好了撕任何角色内裤的准备。
  • 牙狼 炎之刻印》,这片对床戏和魔女的执着比中世纪异端审判更可怕。
  • 魔弹之王与战姬》,这片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矜持什么叫做含蓄。
  • 七大罪》,这片让我对日本的未来充满性心。

 

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了,如有追加更新会在文中标注,祝各位秋天赏片愉快~

Peace out.

 

PS:欢迎在留言安利你喜欢的作品,例行投票在本季所有作品开播后更新。

折腾笔记:架设OpenConnect Server给iPhone提供更顺畅的网络生活

$
0
0

something-special

(credit: pixiv)

换而言之,让我们来谈谈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生活。

更新2015-05-31:新服务器,正好又跑了一遍设置,修正了一些流程。

更新2015-01-23:新服务器,正好又跑了一遍设置,修正了一些流程。

更新2014-10-22:补充了配置上的具体步骤,修正和最新版不同的设定。

事出有因,最近我的主力手机从自由度较高的Android平台切换为土豪度较高的iOS平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学上网的难题。和Android平台八仙过海的客户端不同,要在iOS上使用非VPN服务非常困难,更别说没有越狱的设备。

鉴于我个人受够了Android的版本碎片化(硬件原因无法升级OS),让iOS留在旧版显然不合我趣味。找个靠谱的VPN解决方案成为唯一选项。

用什么?OpenVPN作为流行的选项,似乎已被老爷们摸透看清,连流量混淆或Stunnel外套都已经被当成主要攻略对象来推倒(或者说流行教程的配置倍受照顾)。看来是时候选个不怎么流行的解决方案。

OpenConnet Server(ocserv)是朋友给我的建议,它通过实现Cisco的AnyConnect协议,用DTLS作为主要的加密传输协议。我认为它的主要好处在于——

  • AnyConnect的VPN协议默认使用UDP DTLS作为数据传输,但如果有什么网络问题导致UDP传输出现问题,它会利用最初建立的TCP TLS通道作为备份通道,降低VPN断开的概率。
  • AnyConnect作为Cisco新一代的VPN解决方案,被用于许多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依赖它提供正常的商业运作,这些正常运作对应的经济效益(读作GDP),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 OpenConnet的架设足够麻烦,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是大型企业,你会用AnyConnect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再者,如果它足够简单,我就不用写这篇文章了。

至于它的自定义路由表支持,我觉得都是次要了。

介绍到此,让我们按步骤干好事情。

(下文选用最新的Ubuntu 14.04 LTSOCServ 0.10.5作为标准环境,但我会尽量提供不依赖版本的步骤与建议。)

编译OCserv

官方站点找最新的OpenConnect Server版本。

curl -O ftp://ftp.infradead.org/pub/ocserv/ocserv-0.10.5.tar.xz

tar xvf ocserv-0.10.5.tar.xz

cd ocserv-0.10.5

看下README文件提及的编译依赖。理论上只有libgnutls-dev和libreadline-dev是必须的,但我们还是把可选的功能都带上。

(顺便一提,如果你在Ubuntu 14.04或更早版本上,libgnutls-dev的版本还是2.x,需要用libgnutls28-dev获取3.x的GnuTLS才能支持OCserv。)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pkg-config libgnutls28-dev libreadline-dev libseccomp-dev libwrap0-dev libnl-nf-3-dev liblz4-dev

编译并安装。

./configure

(在我测试的环境里,最终报告只有systemd、dbus、PAM、Radius、GSSAPI的结果为no,如果你发现其他项目显示no,不必担心,你的环境可能安装了可选的包导致出现不同结果。目前只有libgnutls28-dev是必须的模块。)

(在Ubuntu 14.04上,liblz4-dev缺了pkg-config文件,所以即便安装了liblz4-dev,LZ4支持仍显示no。LZ4支持是ocserv 0.10下的新功能,装不装对使用没大碍,如果需要,你得想办法手动安装LZ4。)

make

sudo make install

配置OCserv

我们希望做到的,是无需用户名与密码的客户端证书验证登陆。但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测通更简单的密码登录模式。首先让我们把CA证书与服务器证书生成好,具体步骤官方文档也有——

先准备好certtool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gnutls-bin

创建CA

mkdir certificates

cd certificates

CA模板,创建ca.tmpl,按需填写,这里的cn和organization可以随便填。

cn = "Your CA name"
organization = "Your fancy name"
serial = 1
expiration_days = 3650
ca
signing_key
cert_signing_key
crl_signing_key

CA密钥

certtool --generate-privkey --outfile ca-key.pem

CA证书

certtool --generate-self-signed --load-privkey ca-key.pem --template ca.tmpl --outfile ca-cert.pem

同理,我们用CA签名,生成服务器证书。先创建server.tmpl模板。这里的cn项必须对应你最终提供服务的hostname或IP,否则AnyConnect客户端将无法正确导入证书。

cn = "Your hostname or IP"
organization = "Your fancy name"
expiration_days = 3650
signing_key
encryption_key
tls_www_server

Server密钥

certtool --generate-privkey --outfile server-key.pem

Server证书

certtool --generate-certificate --load-privkey server-key.pem --load-ca-certificate ca-cert.pem --load-ca-privkey ca-key.pem --template server.tmpl --outfile server-cert.pem

将CA,Server证书与密钥复制到以下文件夹

sudo cp ca-cert.pem /etc/ssl/private/my-ca-cert.pem

sudo cp server-cert.pem /etc/ssl/private/my-server-cert.pem

sudo cp server-key.pem /etc/ssl/private/my-server-key.pem

剩下的就是OCServ配置文件了。同样的,参考官方文档是最佳选项,但为了方便起见,这是你需要注意的一些设置。回到ocserv-0.10.5的文件夹下,将配置文件复制到OCserv默认读取的位置。

sudo mkdir /etc/ocserv

sudo cp doc/sample.config /etc/ocserv/ocserv.conf

确保以下配置正确

# 登陆方式,目前先用密码登录
auth = "plain[/etc/ocserv/ocpasswd]"

# 允许同时连接的客户端数量
max-clients = 4

# 限制同一客户端的并行登陆数量
max-same-clients = 2

# 服务监听的IP(服务器IP,可不设置)
listen-host = 1.2.3.4

# 服务监听的TCP/UDP端口(选择你喜欢的数字)
tcp-port = 9000
udp-port = 9001

# 自动优化VPN的网络性能
try-mtu-discovery = true

# 确保服务器正确读取用户证书(后面会用到用户证书)
cert-user-oid = 2.5.4.3

# 服务器证书与密钥
server-cert = /etc/ssl/private/my-server-cert.pem
server-key = /etc/ssl/private/my-server-key.pem

# 客户端连上vpn后使用的dns
dns = 8.8.8.8
dns = 8.8.4.4

# 注释掉所有的route,让服务器成为gateway
#route = 192.168.1.0/255.255.255.0

# 启用cisco客户端兼容性支持
cisco-client-compat = true

创建一个登陆用的用户名与密码。

sudo ocpasswd -c /etc/ocserv/ocpasswd your-username

这样OCserv就基本配置好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强化过服务器安全,还得为服务器上开些端口才行。以Linode的安全配置为例,我们需要加入和修改以下内容。

sudo nano /etc/iptables.firewall.rules

打开OCserv对应的TCP/UDP端口(别忘了对应你选择的端口数)

-A INPUT -p tcp -m state --state NEW --dport 9000 -j ACCEPT
-A INPUT -p udp -m state --state NEW --dport 9001 -j ACCEPT

注释这行,允许转发

# -A FORWARD -j DROP

启用NAT

*nat
-A POSTROUTING -j MASQUERADE
COMMIT

完成之后导入新配置并检查配置正确。

sudo iptables-restore < /etc/iptables.firewall.rules

sudo iptables -L

sudo iptables -t nat -L

如果你之前没有配置服务器启动时自动导入这个设置

sudo nano /etc/network/if-pre-up.d/firewall

输入以下内容

#!/bin/sh
/sbin/iptables-restore < /etc/iptables.firewall.rules

最后我们需要打开IPv4的流量转发。

sudo nano /etc/sysctl.conf

启用此项

net.ipv4.ip_forward=1

并刷新配置

sudo sysctl -p /etc/sysctl.conf

测试OCserv

在服务器端启动OpenConnect Server。

sudo ocserv -f -d 1

如果服务没错误退出,是时候来测测客户端了。假设你使用iOS,下载Cisco AnyConnect

在Connections下加入新的VPN配置,在服务器地址栏目上填入对应的IP/Hostname和TCP端口(我们的例子就是1.2.3.4:9000)

然后到设置标签页下暂时禁用“阻止不信任的服务器”选项。首次连接,AnyConnect会提示你这是不信任证书,如果你之前的服务器证书模板的cn没写错的话(我们的例子是1.2.3.4),你可以接受并导入该证书(可在诊断标签页的证书菜单里的服务器证书列表看到)。以后即便启用“阻止不信任的服务器”选项,也不会报错了(和SSH首次登陆类似)。

确定VPN连接正常并可以科学上网后,我们可以接着提高网络生活质量。

自动化OCserv

假如现有的配置有哪里让人不大满意,大概是这两点——

  1. OCserv的服务最好会自动跑,进程挂了也自动恢复。
  2. AnyConnect每次都要输入密码很麻烦,最好用客户端证书验证。

为OCserv写个简单的upstart脚本。

cd /etc/init.d

sudo ln -s /lib/init/upstart-job ocserv

cd /etc/init

sudo nano ocserv.conf

放入以下内容

#!upstart
description "OpenConnect Server"

start on runlevel [2345]
stop on runlevel [06]

respawn
respawn limit 20 5

script
    exec start-stop-daemon --start --pidfile /var/run/ocserv.pid --exec /usr/local/sbin/ocserv -- -f >> /dev/null 2>&1
end script

这样就可以用以下方式启动/暂停服务

sudo service ocserv start

sudo service ocserv stop

为AnyConnect建个客户端证书

和服务器端证书的步骤基本相同。回到之前的certificates文件夹。

创建user.tmpl

cn = "some random name"
unit = "some random unit"
expiration_days = 365
signing_key
tls_www_client

User密钥

certtool --generate-privkey --outfile user-key.pem

User证书

certtool --generate-certificate --load-privkey user-key.pem --load-ca-certificate ca-cert.pem --load-ca-privkey ca-key.pem --template user.tmpl --outfile user-cert.pem

然后要将证书和密钥转为PKCS12的格式。

certtool --to-p12 --load-privkey user-key.pem --pkcs-cipher 3des-pkcs12 --load-certificate user-cert.pem --outfile user.p12 --outder

然后我们要通过URL将user.p12文件导入AnyConnect,具体位置在诊断标签页的证书栏目下。如果你的服务器已经有Nginx/Apache服务,只要传到一个可以访问的URL路径下即可。另一个选择是将user.p12复制到本地,建立一个HTTP服务(例如用node.js)。

导入成功之后,将对应的VPN设置的高级设置部分的证书栏目,改为导入的这张证书。

最后我们要调整下OCserv的配置——

sudo nano /etc/ocserv/ocserv.conf

修改以下内容

# 改为证书登陆,注释掉原来的登陆模式
auth = "certificate"

# 证书认证不支持这个选项,注释掉这行
#listen-clear-file = /var/run/ocserv-conn.socket

# 启用证书验证
ca-cert = /etc/ssl/private/my-ca-cert.pem

重启OCserv服务,确认VPN无需密码就可以正常登陆。

小结

这篇笔记是在完成配置之后靠回忆写下的,仅仅做到“可用”,没做更多优化与安全配置。如有什么疏漏(很可能有,毕竟环境不可能完全一致),欢迎在留言栏相互协助。祝各位的iPhone生活美满~

参考阅读:

2014年,十部值得纪念的TV动画

$
0
0

xmas

(credit: youkai tome)

圣诞降临之际,也是今年新番落下帷幕的时候。

遵照老规矩,这也是店长抱着漫长列表,在寒冬中安利年度十部佳作的时节。

但什么是佳作?写了这么久评测,看了这么多反馈,我依旧摸不着头脑。或许只有在标题上加粗斜体下划线,说这是“毫无代表性的完全独断的你要都认同了我们是不是有义务结婚的十佳作品列表”,才不会有人误以为我在诋毁没能入选前十的作品?

思前想后,让我保守的说,这是十部我认为值得纪念的动画。如果你喜欢的作品未上榜,可能是我忘了,也可能是我弃了,还可能是我故意和你过不去。但最可能的理由,是我喜欢轻松可笑的粗俗小品,而不是苦大仇深、拯救世界的剧情大片。

Space☆Dandy

what-if-01

(credit: mtfy)

让一个猎人,一只喵、一台吸尘器站在浩瀚的宇宙舞台上,能演出多少种剧本?Space Dandy描绘了26个可能性,无一不神经,无一不奇妙。它可能是TV动画史上最成功的实验性单元剧,但它更愿意博观众一笑。

最佳片段:从因为取消关注引起的血案、到凡事要用歌舞交流的学院、再到跨越几个维度的单相思。假如Space Dandy是过山车,想必我在完结前就已晕厥,哪有力气挑选精彩瞬间。

乒乓

what-if-02

(credit: damenano104)

阿甘正传之后,能把乒乓运动刻画得如此传神的作品,我说不出第二部。正如阿甘正传中的乒乓外交不过是历史背景的映射,本作对乒乓竞技的勾勒,也映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期待有一天能在中国动画上看到这种荣耀以外的思考。

最佳片段:球场以外的胜利,孔文革的圣诞剧情。

Wake Up, Girls!

what-if-03

(credit: otsu natsu)

假如把偶像文化比作三国,那Wake Up, Girls大概是马腾级别的团体——不是君临天下的料,也非光说不练的草包。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巨头以外的视角,恰好为WUG描写偶像困苦创造了空间,也让这山寨早安少女组,占据了我回忆的一片领地。

最佳片段:仙台震区的特训,没有观众的舞蹈。

白箱

what-if-04

(credit: megami)

虽然白箱还未完结,但它对动画业事无巨细的细致概括早已降伏了我。咋看之下,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好题材,还有谁比制作动画的人们更了解动画业本身?然而白箱的“职业肥皂剧”却是个风险投资,一方面它异化更年轻与非核心的观众,另一方面它还背负着在真实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为动画业制作的动画”,我不得不向制作组P.A. Works的胆量致敬。

最佳片段:卖原画的小女孩,作画与建模的较量。

月刊少女野崎君

what-if-05

(credit: dango remi)

四格漫画中的老友记,即便在笑场辈出的2014,仍毫无争议的技术性击倒大多数对手。月刊少女野崎君的过人之处,是它塑造角色的灵活性,无论什么组合都能制造出人意料的火花。这种“猜得到要出事”,“猜不透出啥事”的构思,让笑声与胃痛自始自终伴随本作。

最佳片段:每一次不是告白的告白,每一轮漫画家职业病,每一回人物取材。

甘城光辉游乐园

what-if-06

(credit: digital lover)

7年,幸运星完结至今,我没有再爱上过京都动画的作品。事实上,我已经连续7年没追完任何一部京都出品的TV动画——直到甘城光辉游乐园出现,京阿尼久违的展露本色,才打破僵局。但请不要相信我的话,因为我是“京蜜”,也因为一个7年没有性生活的男人难免对AV感兴趣。

最佳片段:三大吉祥物每集的作死,犯人是乳袋。

天体的秩序

what-if-07

(credit: haribote)

没人愿意看悲剧,尤其是那些从开头就设计好的悲剧。不过凡事有例外,当铺垫是友善到心痛、乐观到落泪、可爱到犯罪的萝莉时,我可以承受不完美的剧情。天体的秩序的巧妙之处,是它对感人场景的拿捏;用细小的烟火奇迹,用“盯着看会害羞的圆盘”,用让人难忘的ED姿势,展现一段常识之外情理之中的邂逅。

最佳片段:飞拥的诺艾尔,焦急的诺艾尔,吃货的诺艾尔。

野良神

what-if-08

(credit: yamato5240)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5日元的契约,你还想包邮?野良神能从今年众多优秀的神仙作品中“脱线而出”,靠得是它紧凑的剧情发展,丰满的人物性格和无产阶级神仙催人泪下的贫困生活。

最佳片段:无限自由落体。

棺姬嘉依卡

what-if-09

(credit: namaniku atk)

如果你还在苦苦寻找一部激烈的动作片,棺姬嘉依卡不会让你失望,字面意思,不许联想。本作亦是MGS系列的二次元版,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把Snake女体化,她的眉毛绝对不会细。所幸的是我们不用等20年才知道Big Boss葫芦里卖什么药。

最佳片段:MITM(妹妹 in the middle,又称“中间有妹攻击”),吉祥物龙女。

属性同好会

what-if-10

(credit: ikusotsu)

实话实说,要在欢乐向作品如浪花的2014大潮里打捞一款“最好笑”作品是不可能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有的青春臭、恋爱酸、荤段子、待嫁姐。话说回来,若问2014年最无厘头的搞笑作品是啥,属性同好会是我的推荐。概念上,它与黄段子业界著名的妄想学生会并无本质区别;但在执行上,本作毫无疑问更加愚蠢更佳流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说得大概就是他们。

最佳片段:独家研发的校内活动。

小结

last-xmas

(credit: uruchi kome)

2014是日本动画业打了鸡血的一年。为了挑选这十款作品,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另外20多部作品,这一刻,我甚至有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不安。但榜单空间只有十位,我只好向魔女的使命、滨虎、未确认进行式、农林、稻荷恋之歌、恶魔之谜、一周的朋友、我们大家的河合庄、龙娘七七七埋藏的宝藏、登山少女、花舞少女、世嘉硬件女孩、巴哈姆特之怒、日常系的异能战斗、Fate/stay night、Aldnoah.Zero,妄想学生会,虫师等等作品表示歉意。

至于我今年的最爱作品?大概是月刊少女野崎君。这是一部很难挑出毛病的节奏轻松愉快的作品,犹如日本娱乐文化的一种浓缩。正如我以前说的,只要你不是笑神经缺失,这部作品一定能从你嘴角挤出个笑声来。

更让我惊讶的,或许是制作公司动画工房的成长,它们的出道作,2007年的Myself ; Yourself动画版,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成功的催眠向动画。然而再看如今的动画工房——恋爱研究所、未确认进行式、月刊少女野崎君。如果这不是1%的奇迹,什么才是……

预祝各位新年快乐!这大概是客栈今年最后一篇更新(距离上次整整2个月,客栈史上最大空档期)。如果你是少数在等待我们准备已久的产品发布的旅客,请保持耐心,它不远了。

Peace out

2015年,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

$
0
0

day of meat

(credit: uraziro)

以此纪念已经过去的那10%,和发现接下来90%的精彩。

前言

最初听独立游戏开发者谈“如何保重自己的身体”,并不理解“保重”的意义,只以为是保证睡眠、有氧运动这类生理上的事情。

现在才明白,精神上的空洞,或许比体检报告上的那些漏洞,要危险的多。

没人愿意在精神颓萎、创意匮乏、效率低下的日子里工作:即便他/她在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情绪低落是工作效率的杀手。如何解决情绪低落?以下是我的选择。

活动

2月7日,我拖着半死不活的只能cosplay塞尔提的身体(头还是有的,只是严重失声,要用手势与手机交流),去参加了C3HK和Lantis Festival。

C3HK 2015

#hyperlapse “人多得和垃圾一样”

A video posted by @bitinn on

作为看惯大场面的展会老客,我本不该对场内人数大惊小怪。但诚如上图状态,C3HK是不是该扩大场馆面积了?一方面,我很高兴看到它能在几年间发展到这种程度;另一方面,我的体验可用图1和图2概括——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 fig.01 不用找了,没有“我”,因为我也是宅。
ticket_queue -> entrance_queue -> goods_queue -> main_stage_queue -> toliet_queue

// fig.02 都是“为了付钱”或“已付钱”才能体验的队列,洗手间除外。

即便如此,能再跑一趟C3HK还是让我感触良多。

首先是场馆内的WIFI信号——

昨日C3HK和Lantis Festival的一些照片分享。首先是WIFI热点名称。

A photo posted by @bitinn on

然后这种充满意境的壁咚——

还有这种让人露出笑容的时刻——

场地虽小,人流虽大,但一群陌生人在队伍中等待为自己钱包减肥的心情不变。这是我喜欢ACG向展会的理由。

更多照片(与砖家深入评测分析)在我的instagram账号上。

Lantis Festival 2015

C3HK会场出门左转就是Lantis世界巡演的会场,也是我专门跑去香港的理由。

其实直到两周前还没有打算,因为工作实在太忙,都没有离开深圳的心情。直到我说服自己:假如不能去宅,工作也丧失了原本的意义。

进入场内,发现Lantis Festival 香港站的规模并不大,估算大约1000人上下的样子吧。

#lantisfest HK

A photo posted by @bitinn on

过往参与ACG向演唱会,大多是和媒体一起,没办法体验前排观众的热情。这次亲身参与到前排的战斗中,看到伙伴们都准备充足,从光blade到wota艺到观众组织的完场致谢,颇有点日本主场的风范。

也许,等我有机会去日本参加event,又会是一番不同的感受。

但正如游戏业说的,“你的第一台游戏主机总是最好的主机”。

这仍是个让我难忘的经历。

Next stop: lantis fest

A photo posted by @bitinn on

至于场内发生了什么,看我的文字总结可能没啥意思。以下是一些亮点回顾,算是给准备参加接下来巡演的观众一些预告——

  1. 我忍了一天没说话,在新谷良子上场的时候喊了句“普通じゃない!”(原台词其实是普通って言うなぁ!,但我一时紧张就喊错了)。然后身边的妹子也跟着喊“かわいい!”,前面的阿宅也开始喊“りょーこ!”,最后把第一次海外演出的新谷良子逗笑了。当时真有种票价已经回本的感觉。
  2. 良子出场前是milktub组合,果然唱了经典的笨蛋测试召唤兽和有顶天家族,又搞了奇怪的闲聊画板,还跳下台绕场一周,简直不把气氛搞热烈不停歇。我恰好坐在走道附近,就混到了个击掌,具体地说,是galgame社长的击掌。

  3. 下半场首发的铃村健一的战斗力我也见识到了。不愧为日本最好的男性声优之一,当绝大多数演出者都谈小笼包有多好吃的时候,他谈在香港的大半夜里怎么找家不正宗的日本拉面。其次是他拉动观众参与表演的能力,即便只是一个人满台飞奔,也不逊色于JAM Project和STAR☆ANIS的全舞台覆盖。至于女性观众的反应,即便是经历过神谷浩史专场的我,在女性大军的尖叫中,还是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4. 大家熟悉的歌手与组合就不多口舌了,毕竟栗林美奈实、飞兰和JAM Project都是常客。这次唯一不同的体验是,身在前排,我可以看清他们是怎么调动观众情绪的,也可以看清观众们是怎么上演wota艺的,窥探偷师一二,也是有趣之事。

  5. 顺便说下,前排看STAR☆ANIS这类多人组合表演,才知道日本观众为什么喜欢偶像大队——无论哪个角度,都有偶像关照,全程向你挥手微笑做手势,所谓“亲民文化”,真是对马斯洛金字塔的最佳理解。

最后向被人从女厕中赶出来的绪方惠美大姐表示歉意,不过你那身行头的确太容易被人误会了。

小结

写完之后,才意识到C3HK和Lantis Fest香港都已经完结,所以2015年到底参加什么活动好?!

其实我的想法是,什么你喜欢的展会都好!人不能总活在工作环境中,给自己不正经的机会,投入那些同样犯傻的人群里,一同欢闹。

如果你真的很执着于Lantis Fest,巡回还有很多站,包括上海

室内活动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我是个不愿意动的家伙,或者附近没有好的活动呢?”

别担心,我非常擅长这方面的自娱自乐

2015年冬季新番,店长的追看列表

拖到现在不好意思,因为这季太多作品看了之后有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导致写不出有意思的预览来。目前我在追看的作品包括——

纯洁的玛利亚

我的天,这作品完全超出了我对她的期待。表面上是毫无节操的魔女+魅魔+梦魇床戏,但实际上却是日本动画罕有的对英法百年战争的风趣刻画。我们都知道贞德,都知道猎巫,但更多的时候,作品只是借用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概念,讲述几乎不相关的全新故事。石川雅之(也是萌菌物语的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在史实和虚构间找到平衡点,讲述作者脑中的人生哲学,是本作的独特之处。即便你对百年战争不感兴趣,对教会的地中海头不感兴趣,对日笠阳子、小松未可子和能登麻美子的节操演出不感兴趣……至少那两只猫头鹰和那只花泽香菜的鸽子,还是不输萌菌的。

另一个让我迅速喜欢上本作的理由是,它让我回忆起封神演义漫画版里老子问太公望的话:人类总是会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文明,你把他们从仙道管理中解救出来,并不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太公望的回答是,我只能确保把曾经美好的世界交给后人,之后人类何去何从,交给后人自己去看吧。我冥冥中觉得,玛利亚面对人类无休止的战争,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

无头骑士异闻录 第二季

虽说是第二季,但作为隔了这么久才出的作品,算成新番也无所谓了吧。不过本作或许不是一个能当新番观看的作品,毕竟一出场它就把第一季的角色全部溜了一圈,并为他们设好了未来的参与路线。作为拥有整整两个屏幕的角色列表的作品,能如此轻松的运用插叙,设立一个看似无法解释的中间状态,然后用各个角色的演出,组织出可以理解的剧情,圆滑的解释了那个中间状态,我觉得是相当有技巧的。至少,大多数尝试这样做的动画,不是让人眼皮打架,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偶像大师 灰姑娘女孩

作为不玩这类游戏的观众,我倒是很享受官方总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拎出不同的偶像组合来。或许灰姑娘远没有最初765Pro那群穷人亲民,但346Pro的豪气也为灰姑娘们设下了更加接近校园的演出舞台。毕竟,咳,校园偶像的市场占有率是需要抢的……

幸腹涂鸦

初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还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新房昭之和冈田麿里什么片搞不出来。几集之后,我总算放心了,幸腹涂鸦是一部摄影技巧比较成人化的向阳素描。虽然我对佐藤利奈的弱气演出和整体剧本的平淡节奏有点不适应(向阳素描的笑点可能还多些),但幸腹涂鸦终究是部适合国人的作品:毕竟民以食为天。

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

我不觉得路人女主的剧本有多新鲜,不仅过于meta(捏他自身还是捏他),还给人一种后宫过度的感觉。但这一季真的没啥好理解的新作品,也就这部,即便不怎么全神贯注,也能看懂那套戏路,也能知道整部作品只有男主应该枪毙。

其他

死亡游行暗杀教室百合熊风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看一集的脑细胞损耗成本太高,目前没能追下来。旋转少女舰队Collection就因人而异了,前者那是“作画奇特”、“剧作诡异”,后者似乎是想拉点二战仇恨。

补白,过去一段时间玩过的游戏作品

很多是去年玩过,但没空写感想的……

  • Middle-earth: Shadow of Mordor: 集大成的动作类游戏,无论在潜行、刺杀、近战、混战、升级系统上,都做到了21世纪同类作品的最佳水准。加上创新的Nemesis System(少数只能在PC和新一代主机上才能实现的功能),让玩家有了更好的世界参与感和互动感。我认为是极佳的游戏范本,剧情除外,最后Boss战除外。
  • LUFTRAUSERS: 核心设计并不复杂的弹幕类游戏,但玩家可以自定义战机,使得游戏多了很多玩法。

  • Prison Architect: 按照常规,要叫做监狱大亨了吧(其实是监狱设计师)。简单而言就是运营一个可以赚政府钱的囚犯不随便造反的私营监狱……

  • The Banner Saga: 维京人时代的战棋类游戏,有趣的不仅是画风与故事,还有它的角色升级系统。

  • South Park: The Stick of Truth: 被誉为最接近原作的游戏,名不虚传,嘴贱不能移。

  • The Long Dark: 野外生存游戏,这年头很多了,但时刻要考虑不被冻死的不多。

  • Gemini Rue: 传统的点击解密冒险游戏,和其他游戏的区别是颇为引人深思的故事。

  • Killer is Dead: 来自suda51的动作类游戏,战斗还是不错的,更大的卖点是声豚向和黄段子,故事就真的不是suda51的高水准了。

  • Grand Theft Auto: The Ballad of Gay Tony: 比GTA IV代故事更棒的,是这个IV代的独立DLC,讲述两个角色如何在IV代主角们的故事线中生存,比主角们活得更精彩。

  • Hitman: Absolution: 这个杀手不太冷,在潜行类游戏的多样化设计上,Hitman系列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

后话

2015

(credit: タチバナ)

抬头一看时间,又是深夜12点之后了。这次更新就此打住吧。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开源了文章的撰写过程,是的,客栈现在用markdown写作,允许各位看官在github上提话题建议和错别字修正。

那么,请各位也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过个春节。

PS:假如我这篇文章要留给大家什么最终建议的话——

  1. 不要尝试今年的流感。

  2. 维护自己的良好情绪。

  3. 别错过2015年的精彩。

CSS 中英文排版大冒险

$
0
0

marisa-as-default-header

(credit: twitter 戀歌)

事出有因,我最近在设计软件(例如 Sketch)和页面的中英文排版上花了不少时间。

具体地说,我是想弄清楚在中英文混排时,为什么文字、图标等设计元素这么难对齐,这么多设计工具的行为与我们想象不同。

本文是对 CSS 相关排版的研究。Sketch 我已经写了一个插件去绕过 OS X 特有的排版问题。

阅前提醒:本人在排版方面的研究仅是浅尝辄止,欢迎高人点评错漏。

定义问题

请看这个测试例子,如果你不在 OS X 上(没有对应的系统字体),可对照以下参考图——

figure-01

每三个方块为一组,不难看出每组中间那个方块的排版和左右两个不同,不是高度无法对齐,就是文字无法获得同样的 Baseline(基线)。

但三个方块之间的区别,仅是 font-family 的优先次序不同;中间方块优先的是 Avenir Next,左右方块都优先选择冬青黑体(Hiragino Sans GB)。

相信做过前端开发的读者,都知道这是 font stack。

但当首选字体不存在特定字形(glyph)的时候,浏览器会怎么设置文字的高度?

如果这是中英文混排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仅有中文的元素也被英文字体的优先级影响了排版?

理解问题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元素的 line-height 不同了(我在 stackoverflow 上也是这样问的),但诚如 CSS 和浏览器开发工具所示,所有方块的 heightline-height 都一样是 48px

也就是除了 font-sizeline-height 以外,还有影响排版的因素。

最好的暗示,可以通过选择文字得到;如图,被高亮的部分并不相同,为什么?

figure-02

figure-03

分拆问题

既然问题出在字体上,让我们先来看看影响排版的字体因素:Ascender(升部)和 Descender(降部)。

在 TrueType 和 OpenType 的定义中并没有排版学的基线,只有字形相对基线的最大距离。其中基线之上的最大距离为升部值,基线之下的最大距离为降部值(这里特指 hhea 表中的 ascent 和 descent 值;还有一组 OS/2 表中的 sTypoAscender 和 sTypoDescender 值。两组值的用途类似,但定义不同,也是跨平台字体排版的问题来源之一)。

或许你会问,东亚文字(CJK)没有基线的概念,怎么计算升部降部的值?答案是由字体设计师决定(其实英文也是由设计师决定,上述的只是规则,不是必须)。大多数字体(例如思源黑体)被定在 (0,-120) (880,1000) 的方框内。

但即便是相同的字体,相同的升部降部,不同的排版系统依旧会有自己的高度算法。CSS 2.1 标准给浏览器留了两个计算 content area 高度的选择:用最大升部降部的距离,或者用字体的 em-box

等等,content area 是啥?em-box 是啥?为什么不统一一套规则?

学习术语

一方面,CSS 的行内格式化模型(inline formatting model)远比 font-sizeline-height 要复杂。

另一方面,就我们的例子而言,font-sizeline-height 足以解释问题。

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 em-box 和 content-area 是啥——

em-box = font-size = content-area

换而言之,在我们的简单例子里,content area 就是我们设的 font-size,它同时也等于字体对应的 em box。

但没人保证这个字体里的实际字符会比 em box 小或者大(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 font-size: 12px,字体不同,文字大小也相去甚远)。实际上,em box 也是由字体设计者决定的值。

至于为什么 CSS 2.1 选择不定义统一的计算规则。则是因为无论 em-box 还是最大升部降部的距离,都会导致一些不便的设计问题。多方相持不下,最后留待 CSS 3 解决。引用 Eric Meyer 在 CSS: The Definitive Guide 里的话,“在 CSS 2.1 范围下,是无法通过 CSS 真正完成精准的文字排版的”(第三版,194 页)。

说完了 font-size,还有这两个等式——

content-area + leading = inline box
inline box (min/max) = line-box

leading 的算法很简单,用 line-height - font-size 即可,浏览器会把 leading 均分至 content-area 上方和下方(解释了为什么设一个大于 font-size 的 line-height 会让文字垂直居中)。

但这个算法也意味着,在我们的简单例子里,inline box 的值就是 line-height 的值,同时也是 line-box(最终方形的高度)。

也就是除了 font-sizeline-height 以外,并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排版。

等等,这和我们之间的推理相悖?

解答问题

让我们再看一次 CSS 2.1 的描述——

If more than one font is used (this could happen when glyphs are found in different fonts), the height of the content area is not defined by this specification. However, we suggest that the height is chosen such that the content area is just high enough for either (1) the em-boxes, or (2) the maximum ascenders and descenders, of all the fonts in the element.

简而言之,虽然行内包含多种字体的高度计算属于未定义,我们建议浏览器选择一个适合所有字体的 content area,一个符合所有字体 em-box 或升部降部最大距离的高度。

可以推测,浏览器们统统选择把排在前面的字体 em-box 也算进去。事实上,由于缺乏标准,根据 font stack 的不同,每个浏览器计算的值都不同——

figure-04

Chrome on OS X

figure-05

Firefox on OS X

figure-06

Safari on OS X

同时可以推测的,是我们选择文字时的高亮,反映的也是这个 content area。当然,浏览器们也是各有各的实现方式。

其他方案?

说到底,我们是遇到了一个无法依赖浏览器解决的未定义状况,那么只能我们自己想办法绕过它——

  1. 准备多套 font stack。对于使用 LESS 或 SASS 等 CSS pre-processor 的开发者而言,这是比较好的解决方向。如果你的网站是多语言的,有多个针对语言的 font stack 尤其重要。
  2. 将错就错。相信这是大多数开发者的解决办法,在已知 font stack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估算 content area 的大概值,配上适合的 overflowpadding 作为调整。足够大的 line-height 也可以隐藏垂直不对等的情况。

  3. 想办法选择升部降部接近的字体。这不总是可行,但见上述的例子,流行的 Helvetica Neue 恰恰就有和冬青黑体更接近的值。如果你需要获取相关的 hhea 信息,使用这个 Font Inspector 工具,对于 OS X 的 TrueType Collection(ttc)文件,用 transfonter 解开成独立的 TrueType 字体。

  4. 欢迎建议 :)

后话

假如这个冒险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就是在前端开发遇到瓶颈的时候,就该去充电了。上述内容,其实在 CSS: The Definitive Guide(中文译作《CSS权威指南》)里都有详细谈及。只是没用到这一步,就无法体会其中的概念罢了。

完。

PS:本文使用中英混排留空格式撰写,仅为个人试验,并不代表作者支持或反对“排版鬼子”的观点(名称借用自 Grammar Nazi)。

PPS:本文 markdown 源在我的 Github 上。

买买买!社区,限时开放注册 (mai3.me)

$
0
0

marisa-supported

(credit: puuakachan)

今天我很高兴宣布,比特客栈将组建一个全新的文化社区。

它的名字叫——买买买!

你没看错,你没撸多。

这将是一个文化人与投资人聚集的社区。

更棒的是。

你现在就能注册。

不用审核,无需排队。

但别激动,先听我说下它有啥好。

什么文化?什么投资?

消费文化、信仰投资。

不要小看它的名字。

它的受众遍布大江南北,它的思想覆盖男女老少。

游戏厂商靠它活,手机厂商由它造。

不信?看它百变的姿态。

它不是宗教,却有人跪拜。

它不是政治,却引人舌战。

它不是哲学,却同人不断。

如果20世纪让一部分人先土豪了起来。

21世纪,我们要向余下的人传教。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如果在拉动 GDP 的路上,你还有什么困惑。

参与交流,同好协作。

欢迎来到消费时代,感谢乘坐信仰方舟。

不买么?

买买买!

(自主披露:比特客栈是Facebook第一款VR游戏的开发团队


动画笔记 Rev.20150419

$
0
0

marisa-machine

(credit: 会帆)

只是一些新番的笔记,仅此而已。

如果你通过它发现一些有趣的作品,很好。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深呼吸,放松,我们看动画的角度不同。

不要浪费时间,尝试说服我或者他人,你的角度有多高明。

这个世界上,这个国度里,有太多值得做的事情,在互联网上讨论怎么看动画才正确,不是其中之一。

冬季新番,感想补白

1月新番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简短写几句送别它们。

纯洁的玛利亚

纯洁的玛利亚

(credit: Nori_伪睿山紫菜)

今年我追看的少数作品,《纯洁的玛利亚》的亮点在于它对历史的切片透视。

英法战争并不是本作的主旋律,而是僵持不下的状态,影响角色思维与行动的背景设定。

历史上的英雄与帝王,也不过是台词一笔带过的配角,因为民众关心的并不是他们,而是自己的生计。

就在这么世俗的舞台上,制作组描绘了一位与历史格格不入的女巫,一心想着守护她土地上的和平。

在多数观众陌生的历史里,节选一些小人物与轶事,讲述一套观众能理解的“和平主义”,大概就是本作的奇妙之处。

不喜欢这套?

还有从头至尾都缺乏节操的使魔,对贞操和信仰有洁癖的天使,以及为了生计与野心什么都干的人类。

总有一种适合你。

ΛLDNOΛH.ZERO

aldnoah.zero

(credit: XSinon)

好歹是完结了,再长一点都不知道怎么编了。

现在回看,倒退的政治、落后的思维、自满的军队……从最初开始,火星人就是在蛇吞象。

但这部作品谈的,不是火星与地球的恩怨,甚至不是那个变成地球光环的月亮。

这是无敌男人的表演与精分男人的挣扎。

最后的结果?

无敌男人依旧孤独,精分男人依旧忧伤,他们的救星,被配角NTR。

这年头单机拥抱着一起突入大气层都不能算告白了,谁还敢相信爱?

无头骑士异闻录

无头骑士异闻录

(credit: mery)

《黑客帝国》第二部的结局记得吗?就是尼奥和史密斯一起被救的场景。

2003年我坐在电影院里,和身边的女生们面面相觑,这集搞了啥?我怎么一下子全忘了?

你看,观众的记忆是很糟糕的,如果作品不在最后给我们一个震撼人心或感人肺腑的结局,我们忘记剧情的概率是很高的。

对于《无头骑士异闻录》这种假装无厘头的群像剧,如果在最后是搞阴谋的人被搞更大阴谋的人捅了一刀,搞聚众的人被搞网络聚众的人捅了一笔。

我会无法理解这一季到底铺垫了啥。

要说的话,大概是不让一些人的角色定位变化,这池袋闹剧就写不下去了吧?

偶像大师 灰姑娘女孩

偶像大师 灰姑娘女孩

(credit: taku1122)

这是偶像文化的胜利,这是大师系列的胜利,但归根到底,这是灰姑娘运营团队的胜利。

或许《灰姑娘女孩》不是最好的标题,毕竟这么多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没有一部的剧情是“灰姑娘很富裕,送王子水晶鞋还包邮”。

但谁在意?

成长是P同志学会了给未央同志打“观众人数不多”的预防针。

变化是兰子同志学会了日常会话拯救操劳过度的美波同志。

福利是灰姑娘女孩完场后的裸足……等等,你的意思是,王子是足控?

346 Pro不是765 Pro,但对于喜欢偶像大师的人来说,他们随时准备着入股1111 Pro。

幸腹涂鸦

幸腹涂鸦

(credit: 横田拓己)

本季最切贴的作品名,《幸腹涂鸦》讲述一位孤独的美食家如何遇上她的美食伴侣。

没有山珍海味,不需要米其林(还是吃了一次“三颗星”的中华料理),家常烹调,糟糕吃相,只与姬友分享。

喜欢百合吗?

我也喜欢,炒肉片的味道不错。

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

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

(credit: 七色風香)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本作对各色丝袜与下体拍摄的执着,我已经深刻体会到。

如果你没在看本作的时候发出蜡笔小新的“嘿嘿嘿”笑声,我觉得就像吃拉面时不发出声响一样,对制作者不够尊敬。

话说回来,我不知道这部作品会让女性观众怎么看阿宅,当然,我是假设看这部作品的女性观众不是阿宅。

你说,如果不是阿宅,谁会一边看这渣男作恶,一边羡慕的想“咱怎么没机会”?

白箱

Shirobako

(credit: 佐藤陽子)

你还没看?不要浪费时间读我的笔记了,去看吧。

顺便一提,我喜欢的不是白箱描述了多少动画业的裹脚布,而是它多么完美的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以及展示了从业者的积极态度。

冬番小结

冬季新番我有看的就这么多,其他作品都被我判断为“有空再看”吧,但实际上是即便有空也不会去看。

各位有啥同好或推荐就留言说吧。

春季新番,预览进行中

4月动画大多只能用摸不着头脑来形容。

或许我终于脱离了初/高中生的水平,不再理解他们的核心文化。

但更可能的理由是,我不再像当年般,专注思考、仔细推敲、尝试理解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的政策是,如果一部作品吸引了我看第二集,并且感觉不错,我会写些预览。

血界战线

幻界战线

(credit: 天空すふぃあ)

说白了,第二集的ED一出来,我就知道自己对这片抱有期待了。

如果按照第一集的势头,这年头遭遇不幸的动画少年和各怀绝技的秘密结社多了去了,我没事干才看你们呢。

但很明显《血界战线》继承了作者内藤泰弘《枪神Trigun》动画版的神韵,没有忘记观众在意的是与众不同的装酷与欢笑。

即便结尾的歌名是sugar song and bitter step,我仍希望剧情会像UNISON SQUARE GARDEN唱的那样,轻松而欢快,不乏和平主义的说教。

亚尔斯兰战记

亚尔斯兰战记

(credit: official art)

三国演义是一道魔咒,让看过它的人总能在其他作品里找到它的影子。

《亚尔斯兰战记》也不例外,即便它的起源是一段波斯传奇。

虽然本作前两集都花了不少力气描绘这个充满奴隶制、宗教狂热、君主专制的世界,但从它特写人物的ED看,本作的路线更可能是公主,啊不,王子的结伴旅程。

至于大国交战,十几万人的战役被这么简单的伎俩反转也是不可思议。

又不是赤壁。

小长门有希的消失

小长门有希的消失

(credit: official art)

最初听说凉宫系列还有后续,其实我是拒绝的。毕竟距离上个消失的夏天,也有5年的时间了。

从制作组到剧情主线都转移了,我期待的佐佐木又不出场,《小长门》还能抓住我的兴趣吗?

答案却是肯定的。

不管发生了什么,我有如见到出远门的孩子归来一般,只是庆幸还有机会听到原班声优们的演出。

我一直认为凉宫系列已是ACG界的“雾件”了,如今它再被捞起来做外传,即便不是推进原来的主线,我也认了。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不再像以前那样耐烦。

但咱们都吃了多少年的药?也不差吃这一回了。

SHOW BY ROCK!!

SHOW BY ROCK

(credit: ukyo_rst)

我看了这部动画,但我仍不知道它是什么动画。

在2D与3D之间举棋不定,在无厘头与卖曲子之间犹豫不决,在声豚服务与手游炮灰之间徘徊不前。

再加上这无法理解的标题,以及半官方的日文简称SB69。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值得体验的动画。

如何体验?

像过山车般,体验一两次就好。坐久了恶心了,可别怪我。

看完之后,你或许会问,店长是怎么忍下来的?

答:因为它可以当《灰姑娘女孩》的番外篇看。又Rock又喵,舍我其谁。

山田君与7人魔女

山田君与7人魔女

(credit: 相田誠)

先强调下,这部作品我只看了一集和维基,但似乎已经足够了。

  • 你想看声优交换角色演出?本作可以满足你。
  • 你想看女性漫画家笔下的男性向作品?本作可以满足你。

  • 你想看比喝白开水还稀松平常的异性乃至同性接吻?本作可以满足你。

某程度上,这是女性眼中的《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减去那些galgame理论、gamer尊严和神一样的男主角。

对我而言,没有神大人恰恰是它的硬伤。

对于它的爱好者而言,没有神大人或许是Feature不是Bug。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credit: 刃天)

毕竟是第二季的作品,看过首季的都心里有数了吧。

简单概括就是一位很擅长牺牲打的男主角,因为牺牲得太有水准太有内涵,反而被其他女角喜欢的作品。

换而言之,这部作品的设定是,“牺牲打多了总有一天能上垒”。

别幻想了少年少女,现实哪有这么甜。

这种甜,对比这群高中生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超乎寻常的谨慎,或许就是本作的看点吧?

魔法少女奈叶ViVid

魔法少女奈叶ViVid

(credit: 藤真拓哉)

自我揭露:我从没看完过奈叶系列的任何一季作品。我知道白色恶魔、菲特今晚留下来这些梗,但我并不知道奈叶世界的前世今生。

但本作看起来像是个不错的入门作品?“老家伙们”都不再是主角了,最初的故事主线也告一段落。

老将人妻,萝莉当道,谁不欢喜?

直到女主喊了两嘴:“奈叶妈妈、菲特妈妈”,我才发现原来这世界是如此前卫。

民用格斗装备算什么,同性婚姻法啥时候通过的(并没有)。

我猜,就像方程式赛车也有很多个级别,假如奈叶妈妈与菲特妈妈的时代是F1,薇薇欧的时代大概是电动方程式(Formula E)。

电波教师

电波教师

(credit: TOAZA)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当绝望先生的神谷跑去演一个和久米田没任何关系的教师时——

他依旧逃不了吐槽役的任务。

事实上,由于《电波教师》的原作是在2011年开始连载,而A-1又懒得与时俱进,编新的梗,本作动画版的吐槽对象就变成——

2011年销量惨淡的山本宽的《分形》。

引用一句第2集的台词:“你就这么想山本宽隐退吗?他可是说了卖不出去就引退啊!”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居然在看这部下午5点半放送的正能量的少儿向作品了。

我只是搞不懂,少儿怎么可能理解山本宽的梗。

可塑性记忆

可塑性记忆

(credit: official art)

本季的原创作品之一,《可塑性记忆》描述的是一个麻幌可以量产的世界。

只是量产的公司还没修好使用限期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剧作家最喜欢的寿命催泪弹。

想必制作组不会花如此大价钱在原创的作品里玩耳熟能详的段子。假如这部作品的参与者是个暗示,不搞个大新闻,他们怎好收手?

不过这算哪门子的软件开发?

遗忘和延长记忆的功能都没,却有人类一样的三急和流鼻血。

开发团队的头子一定是位有完美主义洁癖的绅士。

小岛监督?

食戟之灵

食戟之灵

(credit: bibi)

本作的存在,再次确认了“美食烹饪”作为经久不衰的娱乐话题,是贯穿国界、种族、信仰、年龄与次元的。

不过二次元有它独特而夸张的表达方式,放在《幸腹涂鸦》是面部特写,放在《食戟之灵》是下体拍摄。

巧合的是,两部作品似乎围绕着女性进食的生理反应做文章。

让我不禁思考,如果这类作品是女性向,镜头会对着哪里拍?

把烹饪故事设计成RPG般的闯关练级不算新颖,用满汉全席的形容词吹嘘家常小菜也是业界标准。

它的优势,源于播放时间,名符其实的深夜报社动画。

干支魂

干支魂

(credit: なまむぎ)

继承了中国“天干地支”文化的日本,似乎很热衷于把这些古老的元素用在创作和命名上。

不难理解,咱们干支的排列组合,可谓超前《口袋妖怪》千年的优秀游戏系统——12种动物,玩出多少种分类多少种属性。

于是就有了《干支魂》,这部说白了就是生肖娘化变身打架的作品。

两集观后感:值得称赞的角色塑造,真是一只比一只烦人。

御神乐学园组曲

御神乐学园组曲

(credit: official art)

感情上,我是很希望这部作品成功的,毕竟从制作公司到参演声优,最近一年都有上佳表现。

现实是,《御神乐学园组曲》太脑洞了一点,以至于两集过去,我仍抓不住剧情的重点。

咋看下,本作女主角就是个披着美少女外皮的死宅,莫名其妙的卷入了校园战斗片场。

真相是,这部作品的世界观来自一系列的nico乐曲,也就是和某部雷声大雨点小的nico作品改编一样,让人担忧它的剧情走向。

奏响吧!上低音号

吹响!次中音号

(credit: official art)

起初他们制作轻音部,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爱梓喵。

后来他们制作古典部,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怎么好奇。

然后他们制作水泳部,我没有出声,因为我不喜裸漂。

等到他们要求我加入低音部,我才发现,已经没人不是萌豚。

我猜,只要日本高校的社团没被遍历,京都动画就不愁找不到动画题材。

遍历日本高校社团题材需要多少年?

我们先来讨论下“围棋足球部”算不算合法题材。

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

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

(credit: harukigenia)

咳,让我们无视某个流行过度的文化,来谈谈这部作品。

假如说近年日本轻小说界的大热门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大概是网络通过移动端的流行,持续深入读者的生活。

在我这个不玩网游的人看来,本作不是又一部网游设定的作品吗?

虽然每部作品的切入点略有不同,但又有几部,真正摆脱了男主不断升级的故事?

我不好猜测,本作除了那病毒般传播的蓝色丝带外,还有多少战斗力。

但或许,不断升级、遭遇女性、展开故事,已经概括了网游文化的精髓?

Punch Line

Punchline

(credit: official art)

不要被内裤迷惑。

假如《白箱》还在继续,这大概是武藏野的下一部作品(毕竟社长是丸山正雄)。

从看内衣的次数和地球被毁灭的次数看,倒有点像GAINAX(以及Trigger)的风格。

可惜国内放送被限,否则肯定更多人看吧?

如果要我从首集中选出伟大的瞬间。

自然是迅速被最小化的“猫片”。

春季推荐

眨眼4月已经过去一半,新番和过往一样,有出人意表的,有一如所料的,有比想象更糟的。

至于我没谈到的作品,让我来满足你的好奇心——

  • 终结的炽天使 / 我讨厌吸血鬼的片子(十年新番,没看过让我喜欢的),但这部或许是我看过的吸血鬼片里比较亲和的一部。
  • 枪神斯托拉塔斯 / 看了两集,什么鬼东西。
  • High School DxD BorN / 被管制作品之一,主要因为胸部。
  • 绝命制裁X / 被管制作品之一,主要因为胸部。
  • 境界之轮回 / 老作家的传统奇幻,可能因为我看这类题材不多,还蛮有点新意。
  • 灵感少女 / 同样是能看到幽灵,是什么让它看起来如此无聊。

第二季的作品就不说了,你们心里有数。

若让我推荐个人看好的Top 5——

  • 血界战线 / 希望ED预告了作品的走向
  • 亚尔斯兰战记 / 希望主角一行人能遇到不同的文化与思维
  • 食戟之灵 / 希望能介绍各种不同简单食材的吃法
  • 奏响吧!上低音号 / 希望能演奏出管乐以外的故事
  • Punch Line / 希望能再次颠覆大家对内裤露出作品的偏见

至于客栈的旅客喜欢什么,就留给各位回答了。

(原文markdown在github

正版动画的审查陷阱

$
0
0

marisa beetle

(credit: maco_illust)

这是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事情。

这是一个正在成为常态的事情。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对策的事情。

下文是我对当前正版放送自我审查的取样分析,与我个人比较悲观的一些推测。

TL;DR

我的结论如下——

  • 视频站当前的自我审查,是商业运作上的避嫌。
  • 自我审查的界限模糊,说明正版动画仍面对不清晰的审查壁垒。

  • 审查陷阱将用户推向非法渠道。

  • 缺乏分级制度的中国,无法兼容日本动画的内容尺度。

自我审查

仅仅是我知道的审查例子里——

  1. 《血界戦線》从最初的直译《血界战线》,更名为《幻界战线》。放送内容有删减,尤其是战斗中出现怪物被肢解的动作场面。
  2. 《魔法少女奈叶ViVid》,女主角与养母们入浴的场景被后期添加了白雾。

  3. 《食戟之灵》,角色进食了难吃的鱿鱼之后,幻想触手缠绕身体的场面被黑屏替换。

  4. 《Punch Line》,因为剧情围绕主角通过看内衣获得超能力,而至今未能放送。

本季还有其他作品遭遇同样的删减或黑屏处理,有心人可以进一步调查,在此不逐一列举。

尺度较大的作品,例如《High School DxD》系列,基本处在被禁播、禁传的状态。

还有更多曾经通过审核、正版放送的作品,也被悄悄下架(无论是审查部门明确列出的,还是视频站自主下架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审查监管,视频站在引进和自审内容上,明显谨慎很多。

这不是好事吗?

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缺乏公开、明确的指引,真正可以判断内容是否“过界”的,只有受过培训的审查员。

这就把本来属于观众的选择权,移送到了视频站手中。而视频站能做的,就是去迎合审查要求,尽可能避嫌。

换而言之,只有在审查条例真正符合观众需求的时候,这种制度才可能有实效。

移动壁垒

当前审查的支持方,常有如下观点——

  • 日本深夜动画并不是为儿童制作的,自然也不适合向全网播放。
  • 保护未成年人是首要事项,网络视频的审查不应落后于电视,不应有双重标准。

  • 许多日本动画都涉及色情暴力的内容,本来就应该限制网站引入。

面对合情合理的观点,我们不妨来做些逆向思维——

  1. 我们知道,不少曾经通过审核的作品被下架了。
  2. 假如它们真的不符合标准,那最初让它们上架的审核机制就是不适合的。

  3.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最初的审核机制是什么。

  4. 现在,这个机制被另一个我们不清楚的审核机制给替代了。

  5. 我们又从何判断,新的审核制度,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需求?

答案是模糊的。

这种零标准的删减,这种拍脑袋的审查,这种没通过公众讨论与业界协调的政策,制造了更多的混乱。

只要我们还处在“领导发话、立马执行、不计代价”的状态里,我们就无法从文化审查的陷阱中走出来。

对于动画正版化而言,最大的陷阱,是缺乏竞争力。

非法渠道

几十年反盗版的历史告诉我们两条真理——

  • 正如水会流向低处,你无法用DRM或法律,堵住人们选择更便利的途径。
  • 战胜盗版的唯一手段,是让你的产品比盗版更易用、更好用。

提供正版动画的网站,面对来自三方的竞争——

  1. 其他正版渠道。
  2. 非法在线播放。

  3. 非法下载。

不明确的审查机制,削弱了正版动画的的竞争力。

试想想,假如有简单易用的免费渠道。谁愿意看延迟播放、内容不全、加插广告的版本呢?

我们甚至可以说,糟糕的审查机制,活生生把用户推向盗版。

如果你需要一个好的例子,请看iTunes在中国的尴尬,以及版权堪忧的云音乐和虾米的流行。

很明显,我们需要解决“保护未成年”和“服务观众”的矛盾。

分级制度

虽说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做选择的时点。

现实是,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些特色,很可能是与中国当前的主流文化、社会道德乃至审查条例,格格不入的。

没有恰当的、宽容的、多方合作的审查制度,这些外来文化,只能选择转入地下,谋求苟存。

把创意扼杀在摇篮中,让文化凋谢于含苞时,这就是缺乏分级制度的危害。

作为几届ACG调查的主导者,我对现状一直持着乐观的态度。

但最近一连串的事件,让我不得不更悲观的推测未来——

  1. 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日本动画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阻力。
  2. 没有分级制度,我们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删减内容,甚至避免引进“有风险”的作品。

  3. 没有明确指引,自审无法到达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观赏性。

  4. 形成儿童没保护好,观众被排挤掉的双输局面。

这还是假设政策并没有偏向培养国内文化产业,没有故意排斥外来文化产品。

否则又是另一幅不堪设想的情景。

后话

或许你认为去掉点色情暴力的镜头不算什么,这是篇杞人忧天的文章。

但历史告诉我们,删减与自审是个滑坡,一旦滑下去了,再爬上来是很困难的事情……

事到如今,我们能做的事情不多。

悲观得说,和GFW/GC一样,我们只能无奈的看着事情变得更糟。

但我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

在此希望,正版放送的业内人们,不要放弃为观众争取选择权的任务。

这不仅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也是为你们自身的生存,争取更大的空间。

不要让中国输在文化包容的比拼中。

包容,将成为中国更进一步的最主要动力。

完。

理论多有不足,欢迎赐教。原文markdown见github

Notes on using OS X 10.11’s new Chinese font: PingFang (苹方/萍方)

$
0
0

marisa borrowing books

(credit: grouse01)

Let’s talk about the new, aptly named font from Apple.

What’s this about?

OS X 10.11, aka El Capitan, comes with a new system font for Chinese users, named PingFang, it includes 6 weights for both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glyphs. The same font also appear on iOS 9 as the default UI font, though Apple didn’t mention it explicitly.

How to get it?

If you are in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costs 99 USD a year), then you can get them now at their developer resource site, otherwise you can wait for the public beta to come out in July or wait longer for the public release this fall (a free upgrade like previous release).

Or you can get PingFang.ttc from your developer friends, though you are probably violating its font license one way or another, but I am not a lawyer so freedom to you.

What’s it good for?

  1. More and distinctive font weights are a welcome change, given previous default Heiti only offer 2 weights and its medium weight just doesn’t cut it when you need proper bold text.
  2. Better design in general, Heiti had been the default font for a long time and its appearance, especially on the web, is subpar at best.
  3. One more choice for Chinese fonts, when it comes to iOS Safari, Heiti used to be our only choice, now there is pleasing alternative, should you need a font that works better with Latin letters.

How to use it?

If you are on iOS 9 or OS X 10.11, it’s already there. Otherwise install PingFang.ttc via Font Book.

Note that you won’t be able to see it appearing in the Font Book, why? Because its actual name is .PingFang + SC/TC, the leading dot signify itself as a system fallback font, hence Font Book is not giving us its preview.

Update 2015-06-24: Developer Preview Beta 2 (DP2) removed the leading dot from PingFang fonts, it’s now able to show up in Font Book.

You can find them under ~/Library/Fonts with manual install, otherwise it’s likely under /System/Library/Fonts/, but see Apple KB for better explanation.

Windows users

Making font works cross-platform is the Holy Grail of font conversion, especially for fonts designed with only OS X in mind.

Because Apple and Microsoft can’t agree on a standard for TrueType, There are 2 different ways to set font tables for ttf (TrueType/OpenType) and ttc (TrueType Collection), so you need some conversion tools to make PingFang.ttc work on Windows.

  1. To unpack TrueType Collection into TrueType files for individual font weight, use this ttc2ttf python port.
  2. Now to get Windows compatible TrueType files, use CrossFont, it’s a commercial ware but comes with free trial. I would love to see an open source alternative that requires minimal setup to get this conversion done. I tried FontForge scripting with simple Open/Generate but didn’t see a way to set them to use Windows compatible font tables.
  3. Lastly but optionally, if you somehow want to subset PingFang and embed it on a webpage, note that you should change its fsType, aka Embedding Protection flag to 0, for it to work on browsers like Internet Explorer. Using ttembed-js you can easily achieve that, but this is very likely a violation of font license.

On the web

While PingFang (苹方/萍方) is the new default for OS X and iOS UI, Safari still default to Heiti on the web, presumably to maintain backward compatibility. However, as a developer you can make use it today.

The simple way: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sans-serif;

The complex-but-give-you-more-control way:

font-family: ".PingFang SC", sans-serif;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500;
    src: local(".PingFang-SC-Medium");
}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400;
    src: local(".PingFang-SC-Regular");
}

@font-face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weight: 300;
    src: local(".PingFang-SC-Light");
}

Using tools like CharacterMap and opentype.js font inspector you can figure out more about PingFang. But as a tip postScriptName under naming table is usually your safe bet for a cross-platform css font name.

Update 2015-06-24: for better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e keep the dot in our CSS declaration, as doing that will work for both DP1 and DP2 fonts. However in the longrun it’s probably a good idea to just use PingFang SC instead. Also note that opentype.js doesn’t currently work with DP2 fonts (after extraction using ttc2ttf), shows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glyphIndexMap' of null.

Live demo

With PingFang installed or using OS X 10.11 / iOS 9, visit https://mai3.me/, our main content will be using PingFang.

Let me (@bitinn) know if there is anything amiss.

Markdown source and license for this article is on Github, originally written as a gist

夏季动画笔记 Rev.20150727

$
0
0

marisa note

(credit: YuJuP)

转眼间,又到了这个时节

那个店长谈自己看了啥新番,旅客谈为啥店长没品味的时节。

就像每个村子都有它祭献的喜好,蔬果、家畜、乃至萌妹与正太。比特客栈的祭献,就是店长去扫雷,用一口老血,竖起迎风招展的小红旗,写下警示后人的小数字。

那么,让我们从四角开盘派vs中心开盘派的战争开始。

夏季新番

本季新番,被不少观众描述为「缺乏强者,多头混战」,我觉得是颇为准确的总结;这个7月呈现了久违的「战国」形势,谁也没有制胜法宝。

说起战国,来看看本季作品都盘踞着什么领地好了。

六花的勇者

或许我没有理解《六花的勇者》的亮点,因为直到第3集前,我都认为这作品需要比我年轻十岁的观众才能看懂。

仅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六花的勇者》无论是2D还是3D的画面都很不够看,甚至让我觉得它比业界的技术落后了几年。

然而本作网络放送的观看数并没有大幅缩水,主观数字推翻了客观事实,这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吗?

直到第三集,我终于从主角们飘忽的个性中找到了一点认同感:主角的奸诈不仅仅是年轻气盛,而是颇有点太公望风格的「善意谎言」。

也许《六花的勇者》里所有角色的设定都比动画前两集所展现的要深刻(如果你不在意剧透的话:维基百科)。但观众又不是先知,他们怎么知道的?哪来这么多原作党员?

我对本作的初评是:画面乏善可陈,角色塑造缓慢,故事开局平淡的作品。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它的收视率。久违的封神影子和原创的英文字体是我预料之外的亮点。

和歌子酒

「关于吃的动画还不够多吗」是我的疑问。上季度开始的几部作品还没完结吧?

但把日本社会人的宵夜文化浓缩到美食动画中的《和歌子酒》,颇有观察价值。不到三分钟的作品,其针对人群也很明确,就是繁忙的工薪阶层。

我对本作的初评:就当是泽城旁白的日本居酒屋美食节目好了。亮点是每集标题都是食物名字,以及制作组虽然叫Office但和微软没关系。

噬神者

游戏改编、ufotable制作、维基百科页面上的人物故事和世界设定写得比游戏系统和开发历史详细。

上述均为我担忧这部动画质量的因素。

尽管近年人气高涨,ufotable在我眼中一直是3D场景与特效的小能手,不是2D动画的领先者。假如吉卜力到皮克斯是两个极端,在我心中ufotable可能更接近后者。

《噬神者》也不例外,与其说ufotable想制作一部动画,不如说ufotable想测试他们能把2D弄得多像3D。

但为什么?从3D到2D的理由很明确,自由度与成本控制

从2D到3D?说实话我想不到什么好理由。或许当所有的人物都像3D了,在战斗和远景时替换个3D模型,观众也就难以分辨了。我无法推测这样做会给非战斗画面带来多大负担,从《噬神者》前两集人物动作的帧数看,似乎颇大。

或许ufotable有一套大幅度降低成本的上色与后期系统?使得它能花更多时间在动作场景上?《噬神者》前两集未能说服我,制作力量似乎放在伪装3D模型了。

我对本作的初评:有这么日系的游戏剧本作为参考,我对本作的故事不抱幻想。以假乱真、违反常理的2D伪装3D技术倒是值得一看,我只是不清楚这种伪装的优势在哪。

赤发白雪姬

我读得少女漫画不多,你不要骗我。《赤发白雪姬》除了不会到处找人打昆特牌以外,和Witcher的主角有啥区别吗?

好吧,白雪姬到第二集还没和其他角色有床戏,她所在的国家君主也没被刺杀,这些是区别……

但她矫健的身手、高超的药学、善良的性格,倒是颇有Geralt的风范。

或许这一切都是烟雾弹,只为掩护她和他要放的闪光弹。也罢,只要在这之前白雪同志能来点智取俊男、猛叔、君主、富豪的故事,我就当新世纪的样板戏看了。

我对本作的初评:Bones也是敬业,少女漫也能整出动作片的桥段。本片的主要作用,是刷新我脑中「少女漫」的三观。

百万偶像

「偶像动画这么多,是时候出个关于偶像文化的动画了」,我认为这是本作存在的理由之一。

另一个理由,是已经有不少作品把「偶像是如何炼成」的故事说得圆滑了;那么「粉丝是如何煮成」的故事里,也该隐藏着一段佳话才对。

再一个理由,用真实的视角描述二次元文化的参与者乃至从业者,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白箱》的成功、观众的大龄化,毫无疑问将激发更多制作组与投资人的思维。

《百万偶像》不过是每集5分钟不到的作品,但它的前三集,却准确的描述了偶像文化的观众冲突、信徒转化与业界分层。这种效率,是TV动画无法效仿的,也是短片特色的合理运用。

我对本作的初评:本作不会有偶像动画的光鲜作画与火爆人气,但它有让我上维基百科弄懂major debut里的major是啥意思的能力。

OVERLORD

当年轻俊俏的英雄泛滥,网游动画的旋律也需要修正主义。

《OVERLORD》前两集谈得就是这套:地下城主是如何体恤部下、如何热爱世界、如何称职敬业。

不过我觉得,「好人魔王」并不是《OVERLORD》的主要卖点,也不是它与普通网游动画的主要区别——只要网游角色背后的人还是正常的社会人,它就不是真正的魔王。

本作的最大特色,恰恰在于它本质上是款单机游戏。

难道不是吗?整个世界只剩一名玩家,其他角色均为符合它们对应属性的NPC。即便《OVERLORD》是史上最庞大的虚拟世界,也不过是人与机器的孤单舞蹈。

想到这里,不禁觉得《OVERLORD》有些悲伤。当现实玩家纷纷离开,主角变为和NPC交流时,我们如何判断这一切不是他自己的妄想?

我对本作的初评:这是一部谈角色扮演的动画。任务、等级和装备,只是舞台道具和角色台词的一部分。我的疑问是,有多少观众会对「救世英雄、美人相伴」以外的角色扮演感兴趣?

那就是声优

《那就是声优》这标题颇有意思,或许是中文博大精深的错,但我觉得它暗示了作品的场景与受众。

这不是面向声优从业者的赞歌,而是面向动画爱好者的科普。就像别人问路,你指着目标大楼说:「你看,那就是」。

如我上文所述,2015年仿佛是业界科普年。《那就是声优》的动画化,也是赶上了这个风口。

本作的乐趣,和通过高塔上的望远镜瞭望城市一样,即便看不清每一个细节,观众也为能听到这个行业的偏门信息而兴奋。例如第三集前辈说的,电台节目最大的禁句不是黄段子或商业秘密,而是「不知道」和「没兴趣」这类无法接话的回答。

我对本作的评价:实际上是部四格搞笑漫画,附带一些业界豆知识。

魔物娘相伴的日常

生肖都能出动画,人鱼都能出动画,再搞部人兽动画也没问题吧?

不是我有多喜欢人兽的故事,而是《魔物娘相伴的日常》前两集超出了我的期待。哈耳庇厄没手拿不稳甜筒这种奇怪的「种族歧视」笑话……

或许正因为我没看过几部人兽的作品,包括著名的《美女与野兽》和《寄生兽》,才觉得这片的梗有意思?只看过《笨蛋测验召唤兽》的我阅历不足,深表歉意。

我对本作的评价:今年唯一一部让我笑出来的正统后宫片,虽然觉得自己走向了什么奇怪的深渊。

干物妹小埋

对比产生美,《干物妹小埋》卖得药就是「小埋的任性与可爱」混合「小哥的纵容与母爱」。

仔细想想,这还真是不错的中性动画商法:小哥集男主属性、慈母属性、妹控属性于一身,总有一种口味适合你。

至于小埋的设定,我称之为「妹系围城」:有妹的人想出去,无妹的人想进来。但无论如何,大家心中都有那美好而虚幻的妹妹:一个梦想,各自表述而已。

我对本作的评价:幻想与幻灭的距离并不远,不要点破他人妹控的幻想,正如我不会点破你巨乳双马尾倒贴型兄控的幻想。

GANGSTA

「不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不是无头骑士。

《GANGSTA》看起来像个舞台剧,一片街道,两位俊男,三大势力;为了欧美硬汉电影里常见的那套价值观,为了展示人性与社会堕落的碰撞,为了逆境生存,演绎着一场与世隔绝的戏。

在欧美,这类作品的卖点很明确,武器、女人和正义感。做过火了,偶尔还要被平权运动者批评「物化女性」。

在日本,这类作品通常还附带一点东方的柔情,导致女性观众比男性观众更擅长衍生出额外的收看价值。

无论如何,《GANGSTA》是一部比本季大多数新番要成人化的作品(特指故事构成,不是服务桥段),这是它闪光的主要原因。

我对本作的评价:故事展开值得期待,虽然两集看下来我对它会有什么主线故事仍无头绪。或许仅仅看男主们的居委会解决街道邻里纠纷,也是一种乐趣。

学园孤岛

丧尸作品的本质,我个人理解为「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困境」。说难听点,假如观众是鱼,丧尸作品的主线总是那块扭动的鱼饵和暗藏的鱼钩。

这也是我不大感冒丧尸作品的理由,因为这类作品的切入点并不多;观众看片的期待不是「会发生什么」,而是「会怎样发生」。

尽管《学园孤岛》选了一个欺骗性的开局,我认为它难逃丧尸作品的规律。

至于日常生活的和谐,我有种通过新闻联播获取正能量的感觉。

我对本作的评价:如果让我选择看还是玩丧尸类作品,我会选择后者。至少在垃圾一般的选项中,我有种能控制大局的错觉。

乱步奇谭

设计一个少女说是正太的变格侦探片。

但与其说是侦探片,不如说是犯罪心理片——正常人都是如出一辙的单调色,变态者却是五花八门的全彩色。

看到「乱步」就以为有推理战的我,确实有把「芒果洗面奶」当成「芒果奶」喝下去的感觉。

和传统的推理作品不同,本作的证据和推理都是附属品;「动机」反而成为掌上明珠,有主角的待遇。

或许这片需要有一定美学修养的人才能理解,就像剧中可爱的男孩子那样:懂得女装的美感、懂得椅子的美感、懂得犯罪的美感。

我对本作的评价:如果你和我一样,期待作品发出智商挑战,请记得这部作品比较喜欢挑战下限。

青春×机关枪

画一个美男说是淑女的生存游戏片。

但与其说是生存游戏片,不如说是变相基情片。

更糟糕的是,基佬也罢,咱们的男主角(不是女主角的那个男主角)似乎还附带男子主义——能同时说出「我的团队不要女性」,又给自己的团队起名「玩具枪枪」。

或许在首集女主角打个气枪就把店面给拆了的那一刻起,我就不该对本作的自洽性有任何期待。

我对本作的评价:青春不足,搞基未满,生存无道。

城下町的蒲公英

可能是本季最难猜出作品内容的标题,是什么少女漫?要不就是什么百合片?

结果却是超能力家族在搞AKB总选举,字面意义上的「能力」与「选举」——能力都是瞬间移动、重力控制等热血作品的常见技能,选举胜者的奖品则是成为小镇的君王……

不明所以?的确就是不明所以。两集过后,只有一股虚弱的「不想大热门长女胜出」的暗涌有成为主线的潜质。

假如这是一部讲述少女逐渐摆脱自己软弱性格的作品,似乎又扯得太远……

所以我对本作的评价:本季最需要声优豚属性才能看下去的作品。附送香菜、爱衣、小仓唯……

潮与虎

《潮与虎》对于少年漫画的影响,大概不亚于《超级马里奥兄弟》对平台类游戏的影响。

我对本作的评价:历史文物之一,但对于未能在原作时代看到作品的人而言,情怀的战斗力是有限的。就像《超级马里奥》也随着时代变迁,仅仅是更高清的《超级马里奥兄弟》,无法获得当年的口碑与名誉。

若叶少女

在四格漫画、少女日常、废萌王道的巅峰上,有你、有我、还有《若叶少女》。

若你要我简介这部作品的精彩故事,我可以昂首挺胸的回答——没啥可说的。

若你要我盘点这部作品的脱线桥段,我可以完美的归纳总结——全部都是。

若你要我描述这部作品的神奇之处,我会说是OP结束前的4人风车自转。

我对本作的评价:这是8分钟的大脑放松,看看世界上,还有如此多比自己逗逼的角色,幸福的生活着。

GATE 奇幻自卫队

人算不如天算,《奇幻自卫队》正巧赶上了日本自卫队出国的好时机。

放下显而易见的政治捏它不说,本作前三集的走向,似乎对跨时代与空间的战争背景并不感冒。反而更愿意花时间描述自卫队是如何在异世界亲民,以及列强如何虎视眈眈异世界的资源。

虽然《奇幻自卫队》的主线是阿宅军人与各种异世界文化交流,但看维基百科介绍,似乎又混入了一堆政治相关的话题,大有「飞龙怪兽不过如此,还是老美中俄可怕」的风范。

我对本作的评价:我搞不懂这门的打开方式,只能说看着现代科技摧毁古代兵器有种《文明》系列的快感。

监狱学园

理论上,这是一部我应该喜欢的作品。同样是段子漫,久米田的一系列作品,从改造绝望女子落无一不是我的爱好。

与此同时,《监狱学园》的声优选择也在我的好球区内:无论男女都是业界精英,演出能力一流不说,还都是节操沦丧的人。

到底为什么,我却无法在本作前两集,获得其他作品的快感呢?

我把它总结为「段子过敏症」。简答解释,就是段子触发了体内的笑点压制神经,使得本来好笑的场景与行为变成了「不过如此」,附带杉田智和的面部表情。

或许是我对放尿、抖M的段子不甚感冒。或许是我早已见识过声优黄段子的实力。或许是我认为作品里的男性作为「变态」的代表太对不起现实中的变态。

总之,我无法爱上这部无论男女老少都动机不纯的缺乏矜持与含蓄的作品。

我对本作的评价:电波不对,就像拿蓝牙连接WIFI一样,纵有丰胸美臀长腿女高中生,也是撸不起的。

教室☆危机

在所有我能想象的「教室危机」中,类似希腊的债务重组危机,大概是概率最低的选项。

然而丸户史明和名不见经传的制作组Lay-duce选择了「企业重组」作为原创动画的噱头,不知是自信还是自爆。

我唯一能确认的,是作为一名社会人,一名在大企业争取过员工福利的人,一名与投资人打交道的创业人,感受到了《教室☆危机》的真实。

问题是,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还有空看新番?

用动画的手段表现人间的真实,没什么不好。但我不认为《教室☆危机》是部通俗的作品,这是它最大的弊病。

我对本作的评价:希望本作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切奇迹都需要从绝境开始,或许三集之后,才是这部几乎与教室无关的作品的发光时刻。

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

抱歉,我不会把这部作品称为「黄段子学生会」,因为我脑中早已有更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作为一部戏弄审查底线的动画,《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的黄段子,远比我们熟悉的SYD要简单粗暴。

号称只能说3分钟黄段子的本作,要消音的部分似乎比无时无刻在说隐晦黄段子的SYD还多。

话说回来,挑战审查有效吗?本作的主角们不好说;倒是走在正版引进审查悬崖上的国内视频站,吸引了比本季任何作品都要高的点击量。

下流梗的热门,似乎在说,扫黄胜利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恰恰是被保护的花朵自身……

哎?这么一说,《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还真是颇为写实的作品。

我对本作的评价:Godspeed!虽然不是最有创意的黄段子,却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低俗片。毕竟我中二的时代,也对着词典里的missionary position傻笑半天。

Charlotte

本季的另一部原创大戏,来自麻枝准和制作组P.A. Works。

说实话,要算创作旧账的话,我个人并不买大魔王的帐。至少,我认为「生离死别」的催泪,并不是什么特别有趣的手法。

但Key毕竟见证了视觉小说走向多元化,而麻枝准也是业界罕有的多面手。所以他们与「不管你剧情怎么样,动画交给我们有保障」的P.A. Works联合,总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实际情况呢?《Charlotte》是部比我想象中要有趣的作品,至少在设定上,我觉得已有足够的点子可以尝试。

不过我依旧对作品的主线表示怀疑,看前三集的铺垫,感觉后面的菜不会太好下咽——高中生特殊能力预防组?这么甜的东西能打吗?

我对本作的评价:已经很久没视觉小说系的创作者能颠覆大家对这块领域的成见了,我希望本作能尝试一下。

补充与小结

或许旅客会问,不是还有「XXXX」是新番吗?难道店长没看?

恰恰相反,这些作品,正因为店长看了也没感想、或者看了之后满脑恶意,才选择不写这些作品的。

再说了,人要善良,为什么要打破喜欢《XXXX》的旅客的梦想呢?难道所有视频网站都正版引进了那部作品的事实,不能说明它的伟大?

marisa shoes

(credit: awa)

本季新番Top 5(不包含次季作品)

  • 赤发白雪姬(或许我真有叫少女心的东西)
  • 干物妹小埋(此方匮乏症导致需要摄取宅妹文化)
  • GANGSTA(在众多主线不明确的作品中,我好看这部)
  • 若叶少女(只要8分钟的神经放松)
  • Charlotte(这是对PA投的信任票)

我想说,没有哪一季让我对自己的选项如此没底。估计看各大社区的投票与排名,也是多头垄断,没有哪部新番会有绝对优势。

大概只有试看上述20多部作品,找到你自己喜欢的,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Peace

(markdown source on github)

奇迹、魔法与客栈更新都是存在的

$
0
0

touhou-typemoon

(credit: kaiza)

标题捏它以外,其实我不是合格的小圆饭,毕竟我只忠于某位普通的魔法使。

时值年末圣诞,给大家带来久违的动画盘点,是客栈的本分。

So, hello there, I am back.

marisa-uber

(credit: yuli)

秋季新番小回顾

如果旅客您是第一次阅读客栈的新番评测,很抱歉的提醒您,本季是日本动画在中国久违的冰川期。

没有霸主、没有黑马,有的是几十条不咸不淡的冻鳗。

你不信我没关系,我们还有播放数据:2015年秋季不仅是近三年同期网络播放量最低的一季,也是两年来的新低。

尽管国内播放量与日本BD/DVD销量连正相关都谈不上,现状还是让人心寒。

如果您是客栈的老顾客。嘿,别担心,矮子里总有高的,瘦子里总有胖的,咸鱼里总有生猛的。

传颂之物:虚伪的假面

作为有十年新番评测经验、兼AQUAPLUS早期爱好者的店长,自然对坊间戏称为「真实的泡澡」的本作——

一无所知。

不要问我为什么,反正我既没碰原作游戏也没碰初代动画。客栈有记录的评测开始于2006年秋季,无从考证我当时的选片依据。

但这部续作我还是看下来了。很神奇,毫无准备的我,看不懂的剧情基本发生在澡堂。

所幸澡堂还有其他可以关注的内容,咳。

应该说,《传颂之物:虚伪的假面》是部非常传统的游戏改编动画。

它更照顾玩家而非观众的心情。

这个决策,直接导致动画的剧情发展慢得出奇,还有一堆不带解释的前作捏他。

「观众老爷,你也不是小孩子了,看不懂不会上网查?」

深夜动画有这种创作态度,我是敬佩的。

对于制作公司WHITE FOX而言,本作的历史意义,或许大于商业意义。因为正是负责《传颂之物》初代动画的那群人,一起成立了WHITE FOX。

与其说这是游戏的深夜宣传片,不如说这是老玩家与制作组共同的情结。

推荐指数:3/5。为了证明自己还能看懂剧情片,我自愿观看角色们泡澡。但我不敢担保本作会给旅客你带来同样的欢笑。

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孤儿

越成功的系列,越难从它的惯性中脱逃。

对于高达而言,是如何在宇宙世纪与其他系列的饭丝白刃战中,寻找新作的门道。

最后贸易条约与人口贩子接了《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孤儿》的锅。

你以为地球经济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贸易条约,这种「新殖民主义」就会消失?

你以为人类科技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口贩卖,这种「现代化奴役」就会消失?

人类都学会相互体谅了,还要高达做什么?

但在高达世界深究政治哲学似乎与在地下城寻找邂逅一样搞错了什么。

我更愿意把上述设定看作限制宇宙战斗规模的缰绳,专注个体描写的契机。

艰苦求生的宇宙老鼠遇上了火星独立运动的馅饼。

在我看来,这是很纯粹的反奴役挣扎。王侯将相、大国碰撞、星球存亡,对于小人物而言,不过是遥远的景象。

本作的优势,大概就是它通俗易懂的卖相。

推荐指数:4/5。我不懂高达,具体的说,我不了解模型、机设与日升的传统文化。好在,我看得懂有勇有谋的兄弟动画,不限于海尔与葫芦娃。

marisa-magic

(credit: kamiya tomoe)

Concrete Revolutio 超人幻想

这一刻,我有点怀念依赖字幕组的动画生活。

在《绝望先生》的年代,我们有字幕组的备注,解释剧中历史捏他。

如今我们只能自食其力,到日本热心阿宅整理的维基上查。

然后你会发现,《超人幻想》不仅是对怪兽特摄的脑洞,还有对日本历史的盘点。

说实话,我没理由怀疑这对制作出《大江户火箭》与《UN-GO》的导演剧作组合的想象能力。

但挑战《凉宫春日》系列的剧情编排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何况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凉宫系列明摆着玩脱了。

这过山车坐着挺过瘾,却多少让人提心吊胆。

俗话说,一个优秀的设计,不该让用户感到自己愚蠢。

那一部优秀的动画,到底应该考验什么智商?

推荐指数:4/5。设定繁琐、剧情穿插的作品,总免不了设问与解答。我观看本作的动力,大概是希望理解ED的画面都在暗示啥。

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

下联是「柯南小子的身边藏着案件」,横批是「无证女法医 vs 非法小学生」。

对血腥无爱的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观看这部作品,结论是没问题,因为它围绕人体生理学展开,而非尸体解剖学。

我期待本作的生理知识比朋友圈的养生建议准确些。

推理质量,终归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我的感觉是,在打脸的本格推理系中,依靠专业知识量而非生活常识量所做的推理,其巴掌还是比较温柔的。

何况《樱子小姐的脚下埋着尸体》满足了柯南系观众缺乏的微量元素——

姐控情结、弟控情结、大小姐情结与男管家情结。

换而言之,这是部把小兰的黑带与唠叨,和新一的推理与乱跑,相互交换的作品。

推荐指数:3/5。对于推理爱好者而言,算是不糟的作品。对于想被樱子小姐踩在脚下的观众而言,这是……

重装武器

什么叫做过度关心?

  • 当Office助手向你提太多操作建议。
  • 当动画角色向观众作太多剧情解释。

《重装武器》,从炸药安置、偷袭路线到性骚扰女上司都用台词描述得一清二楚的动画,毫无疑问属于此列。

大量白开水般的台词,是对观众年龄与智商的一种假设(至于是乐观还是悲观,留给你判断)。

有趣的是,我不记得在同作者的《魔法禁书目录》系列感受过这种程度的婆妈。

但和多数Office用户一样,我最终忍受了被当作小学生的关爱。

在我眼中,这是部讽刺人类点错科技树的反乌托邦片。你看看你,都造出了什么漏洞百出的兵器?

推荐指数:2/5。网络舆论没错,本作值得观赏的「Heavy Objects」,在战争以外的地方。

touhou-dual

(credit: uu uu zan)

泡面番的逆袭

本季最大特色,是迷你番组质量的相对提升,在半小时番组普遍疲软的时代。颇有3A大作疲劳、独立游戏崛起的即视感。

  • 《小森同学拒绝不了》:来自《关于完全听不懂老公在说什么的事》作者的又一部四格漫画,把场景从家庭移到校园。并没有《不懂老公》的工薪阶层适应性,但作为学生调侃的娱乐性不错。
  • 《动画锻炼EX》:运动锻炼有很多种方式,本作不仅通过字面意义上的软妹介绍了很多种,还通过拍摄技术诱导观众做另外几种。

  • 《骇客娃娃》:一个宅新闻App的宣传动画片,为什么比App本身做得更好?根据我去年使用该App体验的人工智能与推荐精度,本作几位角色的智商定位也是准得让人哭笑不得。等等啊,制作组的意思是,再烂的算法,也能用卖萌来粉刷吗?

不能算新番的作品

  • 《野良神 ARAGOTO》:坚持「神也可以穷得租不起房、帅得交不到友」的战略方针五十年不动摇。

  • 《K RETURN OF KINGS》:不理解一个设定你会困扰,不理解两个设定你会烦躁,不理解十个设定你会放弃治疗。

  • 《终物语》:一样的台词量,一样的故事节奏,再也无法回到最初接触《物语》系列时的我。

动画版看得不多却敢有观点的作品

  • 《一拳超人》:在重制漫画与动画改编之间任意选择吧,它们的临场感几乎一样强。

  • 《阿松》:作者赤塚不二夫是个风云人物,毫无疑问。但要我猜,临终遗言是「胸部」的他,也难以挑战本作节操沦丧的角色。

  • 《全部成为F》:如果你相信这是部正统推理作品,你就是本作最大的受害者。

小结

没有到达5分的新作,是我对本季作品的整体看法。或许旅客你看得很欢,但我期待明年会有更多全垒打。

marisa-present

(credit: piyokichi)

客栈年度十佳作品评选

今年日子所剩无几,就把十佳新番评选一并完成吧。

(值得强调:这个规定使得我们默认放弃续季作品。)

结果分别是——

  • 第十位《若叶少女》:今年最佳迷你番组,只用泡面的时间,击败多数占用半小时的搞笑番。如果「把家里的固话子机当成移动电话坐在公园等约会对象」都不好笑,这世上欢乐的东西也就所剩无几了。
  • 第九位《GANGSTA》:非常直白的黑帮动作片。横向比较的话,它的打斗、台词、服务都不是今年最佳。本作的亮点,在于舞台与氛围令人信服。

  • 第八位《奇幻自卫队》:恐怕没有哪部作品,更深入的展示了日本阿宅对自卫队的期待。但我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我也是依赖本作满足自己「科技炮轰奇幻」的脑洞。

  • 第七位《幸腹涂鸦》:日本动画业美化吃货的巅峰之作。旅客你可能会说,不是还有好多美食家?我的回答:那是因为你没见过盛开在美食之上的少女百合花。

  • 第六位《教室危机》:将校园动画常见的「废部」剧情拍成新花的实验作品。尽管它最终被市场抛弃、销量惨不忍睹,它对商业文化的刻画,还是比我看过的任何动画都要细致。

  • 第五位《城下町的蒲公英》:看似常见的超能力动画,却有不平常的剧情构想。不管你是萌豚还是声豚,这部四格漫改编的喜剧不会让你失望。

  • 第四位《血界战线》:今年没有作品能在耍酷与搞笑的战场上赢过本作。如果有,它会被本作的战斗场面与真情流露击败。若非最后一集的延误,它会是今年表现最稳定的佳作。

  • 第三位《纯洁的玛利亚》:一部完美平衡了节操掉落与人物刻画的作品。如果你只看一部有关百年战争和女巫狩猎的中世纪动画,让她成为你的选择。

  • 第二位《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偶像动画的起承转合,早已没有半点秘密——制作组总不能用Bad End把作品的销量毁掉。这时制作一部激动人心的过山车就变得尤其重要,本作的起伏超出了我的期待。

  • 第一位《吹响!上低音号》:若非《凉宫春日》系列先入为主,我会说这是京都动画历史上最好的作品,它重燃了我对京阿尼的爱。

marisa-alt

(credit: yatsu)

补白的话

本来还想推荐点Steam游戏什么的,但本文的写作耗时早已超过我能承受的程度了,只得下回分解。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2016年我们有缘再见。

Peace out.

(本文的Markdown版可在Github上找到

Viewing all 11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